這一日,秋高氣爽,風和日麗,皇帝,回京了。
李治是高興的,當然,只局限在臉上。
明德門外,百官齊聚。
天子車駕漸行漸近。
“恭迎陛下德勝歸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治與百官一同行禮。
李泰先下來,他眼露雀躍,深呼吸一口,貪婪愜意,藏也藏不住。
李治抬頭瞥了眼,一閃而過陰冷,與皇帝同乘一輦,還堂而皇之的受百官禮,真是放肆。
張阿難攙扶著李世民露面,沒有過多寒暄,皇帝換乘寶馬,沿著朱雀路,向著皇宮去。
清水撒路,黃土漫道,禁軍站在兩側,隔離著百姓。
呼喊聲不絕于耳,多為皇帝萬歲或者大唐萬勝。
帝都子民們興高采烈的,對李世民表達敬拜之余,也都好奇的看著被用繩子像串糖葫蘆一樣束縛起來的高句麗王公貴族們。
皇帝保持著恰到好處的笑容,昂首挺胸的走在最前,絲毫不怕會有什么暗箭。
也是,在這長安城中,誰敢會對皇帝不利呢,怕是暗器剛剛掏出,就被百姓給壓成肉餅。
到達朱雀門,鴻臚寺早已將各藩國留駐長安的使節喚來。
一場盛大的閱俘,不失為宣揚武力的絕佳方式。
看著灰頭土臉的高句麗人,各國使節無不心慌,尤其是吐蕃人。
對唐軍越境四處殺戮,松贊干布大為憤怒,意欲興兵找回點臉面,暗令吐蕃使節多多刺探軍情。
可此時,唐軍的耀武揚威和不可一世,令吐蕃使節只想,還是盡快往國內去書,好好勸一勸自已大王吧,唐軍...惹不起啊,別場子沒找回來,臉再被按在地下摩擦了。
閱俘后,各國使節和文武百官散去,李世民不得歇,換上一身便服,將三省六部各卿喚去兩儀殿,開了一場小朝會,倒也不是商議什么大事,就是了解離京這段時日朝中都發生了什么。
對于李治推廣新式耕犁,李世民給予了高度表揚,尤其是采取訂購而不是令工部仿制,更是大夸特夸,言其有智慧。
李治高高興興的,將一眾璽印歸還,這代表著卸下監國之責,把權利還給了皇帝。
“父皇,兒臣...”李治頓了頓,然后跪下,“兒臣有錯,請父皇責罰。”
“你做錯了什么?”
“兒臣聽信小人讒言,誤以為大哥要與衛國公謀亂,莽撞行事,夜圍衛國公府,致使流言多有傳頌,傷了衛國公和大哥聲名,兒臣知錯。”
李世民看著,不以為然,淡淡道:“你年紀尚輕,又是第一次監國,感覺干系重大,莽撞唐突,也情有可原,算不得什么,起來吧。”
沒有責罰就算了,連訓斥都沒有,李治并不覺得開心,他和長孫無忌一樣的想法,認為這樣的淡漠,并不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