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眉頭,擰成了一團,他沒說什么,靜等著下文。
“孩兒在黔州時,與百姓多有接觸,他們辛辛苦苦一年,就算是豐收,在交稅后,也所剩不多,只夠一家糊口,要是收成不好,或者遇到了災年,饑一頓飽一頓,更是常態。”
“孩兒多有不解,朝中的稅律并不高,為何會過的如此。”
“一農人與孩兒說,每丁每年納粟兩石,糧賦是不算高,可除了糧賦之外,還要承擔戶調,一丁每年要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等。”
“為了湊齊這些東西,大多數人都是將糧食變賣,然后在納與官府,布麻棉等,遠遠比糧食貴,雖然三十稅一,看著地稅不高,可加上戶調,實際所收要遠高稅率。”
“父皇算一算,假如一家有三子,每年要交出多少糧,又還能剩下多少。”
李世民道:“可朝廷是分給田地的,一丁最少三十畝,只要勤于耕耘……”
“父皇!”李承乾開口打斷,“許多地方,已經分不了田了。”
李世民沉默下來。
“父皇,天下田地是有量的,而百姓繁衍是無窮的,眼下比開國之初,人口多了數倍,父皇就未想過,當有一天所有地方都分不了田了,而朝廷還按照租庸調收稅,會發生什么。”
李承乾自問自答道:“承擔不起賦稅,百姓只能選擇逃,流民遍地。”
“其次,人人不愿服役,府兵名存實亡,朝廷要想保證軍力,只能采取募兵,可募招之軍的花費,要遠遠多于府兵。”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錢最后還是要分攤到百姓頭上。”
“層層疊疊,最后,民不聊生,烽煙四起,社稷顛覆。”
李承乾說的,并不是危言聳聽,唐朝就是這么亡的,不,應該說歷朝歷代都是這么亡的。
李世民聽得臉都是白了,他的眼前,似是被血淋淋的撕開了一番畫面,一幅從來沒有想過,充斥著尸山血海的畫面。
“父皇...”
“夠了!”
李承乾還想說什么,卻被厲聲打斷,皇帝需要靜一靜。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呆呆的,腦中不斷回響著李承乾的話。
他很英明,但再英明的人,眼界都是有限的,他從沒想過這么遠,在滿朝文武不斷的盛世吹捧中,李世民只覺得他將國家治理的很好,眼下的一切都是合適的,只要延續下去,江山就會永固。
可李承乾的話,將盛世之像四個字,擊了個粉碎,他讓皇帝知道了,他的江山有很大的問題。
李世民坐了許久,從白天到黑夜,再到天亮,張阿難不斷勸他歇息,可皇帝如木塑般,動也不動,屁股就死死放在御座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