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宋這邊已經開啟了瘋狂種田模式,土樓開始修建,土地開始平整,小船開始出海捕魚……一切進入正軌。
江南西道這邊卻開始陰雨連綿,許甲都半個多月沒有見到太陽了,順濟小龍王飛上天空,要驅散水炁,都無法做到,許甲的九江水帝身神,統帥水炁,也僅僅是將水儲蓄住一部分。
“洪水還是不可避免,我們這里治了水,別的地方沒有,上流的水還是會跑到這邊來。”許甲心中想到。
災民越來越多了,淮地已經泛濫成災,不少人往江南西道跑,這邊已經被描繪成了福地。
許甲看了看地理圖,決心入湘鄂之地,前往鄱陽之姐妹湖泊,洞庭湖及其周邊治境,實現湘贛鄂三角地帶,形成循環。
上古大禹時期,想必也是這樣,大雨不停的下,洪水不停的來,除了將洪水疏導,排入海中,沒有別的辦法。
冬日大雪,春日大洪水,夏秋日大旱。
不過雖然大洪水,但畢竟水往低處流,影響產出,但不大可能顆粒無收,只是說大概率減產,因為就算夏日大旱,許甲挖的那些水庫,以及溝渠,以及鄱陽的儲水量,也足夠用了,甚至秋糧還能大豐收。
要是冬日無雪,春夏無雨,鄱陽湖,和水庫的水都不夠用了,那才會顆粒無收。
總之江南西道,雖然天氣惡劣,但還不至于真的有人餓死,甚至老百姓還能一個月,割一斤豬肉來吃吃。
所以這些逃難的,逃荒的,都奔著江南西道來了。
但難民,流民從來都是一個問題,德興,玉山,最多每縣吸納兩萬人,而且得是有資產的,這些人能融入進去。
單純的失地農民,破產小市民,這些進入城池,無疑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所以只能組織開荒,組織住入帳篷,大通鋪,進行以工代賑的大工程。現在雖然做工程不要錢了,但要吃的啊,坐吃山空很快都會吃完。
江南西道的老百姓還好,家家戶戶有夠吃兩年的存糧和種子,但不可能去收刮他們的糧食,讓他們失去了抗風險能力,只會制造更多的災民。
許父的計謀提高糧價,然后開倉放糧,也僅僅是解了燃煤之急,一部分商人自稱能從倭奴國,安南國,暹羅國,從海上拉來糧食,要價卻是三倍,許甲也是口頭答應了,然后就派遣了敖錦前往南海,讓敖嘉配合,將他們吹到呂宋去,全部給他們扣押了,再讓金蟾對他們收編,繼續從這些國家收購糧食,用絲綢,瓷器進行付款。
許甲這邊已經有了織布工廠,改良版本的紡織機,織成的絲綢又細密有平整,統一沒有什么瑕疵,染色過后,再出口出去,價格很高,如果不是銷售渠道受到限制,至少可以給許甲帶來每年五十萬兩白銀的創收。
許甲又向商人們懸賞了棉花這種作物,將來可以海外大量種植,開棉花種植園,用大量優質棉布進一步收割財富,畢竟絲綢屬于奢侈品。
如果種麻來織麻布的話,工序太多,耗費人力資源太多,麻布也不怎么保暖,可棉花可以制作成棉襖,棉褲,可以保證大批人不生病,不凍死,甚至棉花制作棉甲,比皮甲成本更低,更輕便。
若不是紙甲怕水,許甲都想大規模制作紙甲,然后讓道民畫上符箓,直接造反算了,可這種造反是不可控的,只能當流寇,不能坐地發展,許甲要的還是穩定的后勤。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