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周受封自后稷,則其為邦舊矣。至文王而天命之肇造區夏,則其命維新矣。不顯,則所以甚言其顯也。不時,則所以甚言其時也。唯其道之顯,是以為帝命之時也。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凡周之士,亦皆世顯,則秉文之德故也。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世之顯則以厥猶翼翼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則厥猶翼翼可知矣。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皇,有道之君也;王,有業之君也。皇之多士,則有道之士也;王之國,則有業之國也。以有道之士佐有業之國,則其興也,莫之能御矣。楨,國所恃以立也。周獲天人之助矣,故能生周之楨也。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穆穆,敬也,美也。緝,續也。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不億,億也。亦猶所謂“不顯亦世”,言顯也。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乃常服其商之黼冔,則周務以德服其心而已,不以力強變其服也。商之孫子,侯服于周,則以天命靡常故也。天常命商,使有九有之師矣,今侯服于周,所謂靡常也。唯其靡常,故商之子孫,其為士而膚美敏疾者,乃反祼將于周京,以助周祭也。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以德求多福,則非有待于外也。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天命艱難,不可保恃,如此則后王宜以殷為監也。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明明在下,王德之明也;赫赫在上,天命之赫也。今紂所居之尊,則天位也;所傳之正,則殷適也。使不挾四方,其不可保恃如此。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天子所都曰京。方是時,周未有天下,其言曰“嬪于京”,則詩人追稱,且以為是宜有天下是也。摯仲氏任,系其夫而言故也。曰大任,系其子而言故也。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洽之陽、渭之涘,則莘國所在也。商失其道,民既散矣。天監在下,有命既集,則唯文王為能一天下,朝諸侯,故于文王之初載,則天為作合。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