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立則磬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長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某。不敢與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君大夫之子,國君及大夫之子也。
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去國三世,爵祿有列于朝,出入有詔于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于宗后。
去國三世,爵祿無列于朝,出入無詔于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
有列則有詔,先王修其教不易其俗,故國各有法也。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
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
振書、端書于君前有誅,倒?、側龜于君前有誅。
龜?、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綌,不入公門。苞屨、扱衽、厭冠,不入公門。書方、衰、兇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后。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于丘木。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冪,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說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三月而復服。
孔氏云大夫三年待放竟上,士不待放,恐無此禮。孔子屢仕屢去,豈常行待放之禮乎?或者古之大夫有得罪被放于竟上,三年而后聽其去者乎?故季孫請囚于費以待察,《春秋》有放大夫之文,蓋緣此禮也。又三諫不從則去,亦不可必以為常。要之三諫不從而不能去,則茍祿者也。如孔子去國,乃未嘗一諫也。且待放得環則還,是以待放要君耳。三諫不從,以為不合則可以去,雖有庶幾其君或改之心,如孟子三宿然后出晝可也,何至三年?
大夫士見于國君,君若勞之,則還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
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
凡非吊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
大夫見于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于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梁,士飲酒不樂。
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
士有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對。
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
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后對。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
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臨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
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
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貢曰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