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齋。禮從宜,使從俗。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于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越國而問,謂老者自有事越出他國,他國問之也。
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信也。
三賜不及車馬,若以謂有辭遜之心,而終必受之,則雖不為人子,不害辭遜。若以為人子則辭遜而不敢受,則舜亦人子,而未嘗辭百官、牛羊、倉廩之奉也。車服、爵命,所以序功德。天下之公義,古今之達禮,茍當其功,茍稱其德,雖人子弟有辭遜之心,而終必不敢不受以申其遜弟之志者,不以小廉小遜害天下之大公也。凡禮有辭遜之文者,以難進易退為道也。辭遜自是君子之常,豈系為人子哉?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心存于父者,見父之執猶父也。則其進退對問之際,安得不如此!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
幼子常視母誑。立必正方,不傾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