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言“君有饋焉”,而解之曰“有饋于君”,似非也。且臣之饋君謂之“獻”,豈問有祿未有祿乎?
虞而立尸,有幾筵,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自寢門至于庫門。
二名不偏諱。夫子之毋名征在,言在不稱征,言征不稱在。
軍有憂,則素服哭于庫門之外,赴車不載櫜韔。
禮者,將以恩止爭,且務修己,而不責人。不載櫜韔。如鄭《義》,則禮亦悖矣。
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故曰:新宮火,亦三日哭。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后也。
延陵季子適齊,于其反也,其長子死,葬于贏、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于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斂以時服,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
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禮也,其合矣乎。
先王之制,為長子三年,服之如此其重,則其哀戚不可不稱是也。三號而遂行,哀不足矣。孔子曰:“喪事不敢不勉。”又曰:“喪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謂其葬于禮為合爾,稱其合于禮,所以譏其哀不足也。哀不足則不可謂仁矣。延陵之言,蓋老莊之徒也。或曰:“而遂行者,君命不可緩也。”君命亦不可若此其急也。不若此其急,則命廢乎?不廢,則少遼緩之,何為而不可得也?
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進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容居對曰:容居聞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遺其祖。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無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魯人也。不敢忘其祖。
子思之母死于衛,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于他室。
似嫁庶氏耳。鄭云母姓庶氏,非也。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長服。七日,國中男女服。三日,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為棺槨者斬之。不至者,廢其祀,刎其人。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