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唯圣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饗者,鄉也,鄉之然后能饗焉。是故孝子臨尸而不怍,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尸,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仲尼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趨趨以數。已祭,子贛問曰: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今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子曰:濟濟者,容也,遠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遠,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濟濟漆漆之有乎?反饋樂成,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君子致其濟濟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虛中以治之。
宮室既修,墻屋既設,百物既備,夫婦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進之。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與!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奉承而進之。
于是諭其志意,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饗之。庶或饗之,孝子之志也。
孝子之祭也,盡其愨而愨焉,盡其信而信焉,盡其敬而敬焉,盡其禮而不過失焉。進退必敬,如親聽命,則或使之也。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其進之也,敬以愉,其薦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將受命。已徹而退,敬齊之色不絕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