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天下之人常為陰陽轉徙,而不知反。故欲張者必歙,欲強者必弱。知雄之為動,而當守其雌。知白之為明,而當守其黑。故處之以歙,則天下之張皆歸之,而不為彼之所歙。持之以弱,則天下之強皆歸之,而不為彼之所弱。
是謂微明。
非見機者,不能與于此。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之為物,深潛退伏而藏于深淵之中,而不可脫于淵。圣人之利器,常隱于微妙,而不可離于樸也。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前言道常無名,言道之主。此章言道常無為,言道之變。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言道之主,故曰“萬物將自賓”。言道之變,故曰“萬物將自化”。侯王守道則無為也。萬物將自化于道,故無不為也。莊子曰:“無為而萬物化。”
化而欲作,
化而裁之謂之變,言化欲作,作則動而已。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者有所愛有所親也。惟其有所親愛,則不能無為矣,其下者可知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羲皇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堯、舜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湯、武也。上義,下德也。或曰:湯、武大圣人也,謂之下德,可乎?曰:圣人之所同者,心也。德之所以有上下者,時也。大圣人者,易地則皆然。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
知一者以賤為本,而內韜至貴,故世不得而貴,亦不得而賤。茍為己而數致稱譽,豈真譽乎?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之用所以在于弱者,以虛而已。即在天者而觀之,指我亦勝我,我亦勝我,則風之行乎太虛,可謂弱矣。然無一物不在所鼓舞,無一形不在所披拂,則風之用在乎弱也。即在地者而觀之,決諸東方則東流,決之西方則西流,則水之托于淵虛,可謂弱矣。然處眾人之所惡,而攻堅強有莫之能先,則水之用在乎弱也。又曰:反非所以為動,然有所謂動者,動于反也。弱非所以為強,然有所謂強者,蓋弱則能強也。雖然,言反而不言靜,言弱而不言強,言動則知反之為靜,言弱則知用之為強。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亦若此而已矣。弱之勝強,道之妙用。如水至弱,能攻堅強。
第四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