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者,知道之為美,而不知所以為道也。知道之為美,故若存。大音不入俚耳。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
孔子嘗曰:“述而不作,竊比于我老彭。”蓋老子稱古之建言者。古之人嘗有此三者之言,故老子述之而已。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善貸者,萬物資而不匱是也。然復歸于所自生,故曰且成。此章言道深微妙,隱奧難見。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謂隱矣。道之體,隱乎無名,而用乃善貸且成。上士悟之,特然勤行。下士聞之,所以大笑。誠如篇中所云,豈流俗所能識乎?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沖氣以天一為主,故從水;天地之中也,故從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則沖者,陰陽之和也。陰為虛,陽為盈,道之體則沖,而其用之則或不盈,其體沖也。故有欲、無欲同謂之玄,其用之不盈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天道虧盈而益謙,唯其益謙,故損者乃所以為益;唯其虧盈,故益者乃所以為損。然則王公所稱,乃所以致益而處貴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屋梁兩端,乘實如之。物之強者莫如梁,所謂強梁者,如梁之強。人之強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義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
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墨子曰:“非無安居也,我無足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萬物常至于足,而有所謂不足者,以其無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財,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