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天,
王者,人道之極也。人道極,則至于天道矣。
天乃道,
天與道合而為一。
道乃久。沒身不殆。
天之所法者,道也。故曰“天乃道”。道則無古無今,故曰“道乃久”。夫道,至于久而可以沒身不殆,其孰能致于此哉?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隱于無形,名生于不足。道隱于無形,則無小大之分;名生于不足,則有仁義、智慧差等之別。仁者,有所愛也。義者,有所別也。以其有愛有別,此大道所以廢也。智者,知也。慧者,察也。以其有知有察,此大偽所以生也。孝者,各親其親。慈者,各子其子。此六親所以不和也。忠者,忠于己之君謂之忠,于他人謂之叛。不明謂之昏,不治謂之亂。昏亂之世,乃有忠臣匡救其君。《傳》曰:“亂世見誠臣。”若龍逢名芳于夏桀,比干譽美于殷紂。此章言道隱于小成,名生于不足故也。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所以返樸也。
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不言守素而言見素,不言返樸而言抱樸,不言無私而言少私,不言絕欲而言寡欲,蓋見素然后可以守素,抱樸然后可以返樸,少私然后可以無私,寡欲則致于不見所欲者也。見素則見性之質而物不能雜,抱樸則抱性之全而物不能虧。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若無所歸”者,以其游心于無何有之鄉。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孟子所謂盛德是也,故曰:動容周旋中禮,盛德之至。蓋惟道是從,則孔德之容矣。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