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旻》“發言盈廷”,“廷”當作“庭”。
《生民》“麻夌蒙蒙”,“夌”當作“麥”。
《公劉》“篤之字,從竹從馬。馬行地無疆,以竹策之,則力行而有所至。篤之為言,力行而有所至也”。已上三十四字,今欲刪去。
《卷阿》“藹藹然盛多”,“然”當作“其”。又云“故次以‘既醉太平’也”,多“太平”二字,今合刪去。
《召旻》“昏非所以為哲”字上漏“明”字,今合添。
《時邁》“政之所加,孰敢不動懼”,今欲改云“政之所加,孰敢不震動迭息”。
《那》“磬管將將”,“管”當作“筦”。
二
臣近具札子奏乞改正《經義》,尚有《七月》詩“剝棗者,剝其皮而進之,養老故也”十三字,謂亦合刪去。如合圣心,亦乞付外施行。取進止。
論改詩義札子
臣子雱奉圣旨撰進《經義》,臣以當備圣覽,故一二經臣手,乃敢奏御。及設官置局,有所改定,臣以文辭義理,當與人共,故不敢專守己見為是。既承詔頒行,學者頗謂所改未安。竊惟陛下欲以經術造成人材,而職業其事,在臣所見,小有未盡,義難自默。所有經置局改定諸篇,謹依圣旨,具錄新舊本進呈。內雖舊本,今亦小有刪改處,并略具所以刪復之意。如合圣旨,即乞封降檢討呂升卿,所解詩義依舊本頒行。小有刪改,即依圣旨指揮。取進止。
答手詔言改經義事札子九月十一日。
臣伏奉手詔,依違之罪,臣愚所不敢逃。然陛下既推恩惠卿等,而除其所解,臣愚不敢安此。若以其釋說有甚乖誤者,責臣更加刪定,臣敢不祗承圣訓!取進止。
改撰詩義序札子
臣伏奉手詔,以臣所進《三經義序》,有過情之言,宜速刪去。臣雖嘗敷奏,以為文字所宜,又奉圣訓再三,但令序述解經之意,不須過有稱道。伏惟皇帝陛下盛德至善,孚于四海,非臣筆墨所能加損,然因事宣著,人臣之職也。誠以言之不足為懼,不以近于媚諛為嫌。而上圣所懷深仁謙損,臣敢不奉承詔旨,庶以仰稱堯、禹不爭不伐之心?所改撰到《詩義》并前進《書·周禮義序》,謹隨札子投進。昧冒天明,臣無任。
乞以所居園屋為僧寺并乞賜額札子
臣幸遭興運,超拔等夷。知獎眷憐,逮兼父子。戴天負地,感涕難勝。顧迫衰殘,糜捐何補?不勝螻蟻微愿,以臣今所居江寧府上元縣園屋為僧寺一所,永遠祝延圣壽。如蒙矜許,特賜名額,庶昭希曠,榮遇一時。仰憑威神,誓報無已。
乞將田割入蔣山常住札子
臣父子遭值圣恩,所謂千載一時。臣榮祿既不及于養親,雱又不幸嗣息未立,奄先朝露。臣相次用所得祿賜及蒙恩賜雱銀置到江寧府上元縣荒熟田,元契共納苗三百四十二石七斗七升八合,一萬七千七百七十二領,小麥三十三石五斗二升,柴三百二十束,鈔二十四貫一百六十二文省,見托蔣山太平興國寺收歲課,為臣父母及雱營辦功德。欲望圣慈特許施行充本寺常住,令永遠追薦。昧冒天威,無任祈恩屏營之至。取進止。
謝宣醫札子
食浮挺災,自取危疾,敢吁天聽,上煩愍惻?不圖聞徹,特冒慈憐,亟遣內臣,挾醫馳降。臣背瘡余毒,即得仇鼒敷貼平完。尚以風氣冒悶,言語蹇澀,又賴杜壬診療,尋皆痊愈。臣迫于衰暮,自分捐沒圣時,朽骴更生,實叨殊賜。戴天荷地,感涕難言。臣瞻望闕庭,不任屏營汍瀾激切之至!&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