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明堂恩,改太子右贊善大夫,移知康州。至二月,而儂智高來攻,君悉其卒三百以戰,智高為之少卻。至夜,君顧夫人取州印佩之,使負其子以匿,曰:“明日賊必大至,吾知不敵,然不可以去,汝留死無為也。”明日,戰不勝,遂抗賊以死,于是君年四十二。兵馬監押馬貴者,與卒三百人亦皆死,而無一人亡者。
初,君戰時,馬貴惶擾,至不能食飲,君獨飽如平時。至夜,貴臥不能著寢,君即大鼾,比明而后寤。夫死生之故亦大矣,而君所以處之如此。嗚呼,其于義與命可謂能安之矣!
君死之后二日,而州司理譚必始為之棺斂,又百日,而君弟至,遂護其喪歸葬。至江山,江山之人老幼相攜扶祭哭,其迎君喪有數百里者。而康州之人亦請于安撫使,而為君置屋以祠。安撫使以君之事聞天子,贈君光祿少卿,官其一子覲右侍禁,官其弟子試將作監主簿,又以其弟潤州錄事參軍師陟為大理寺丞,簽書泰州軍事判官廳公事。
君諱師旦,字潛叔,其先單州之成武人。曾祖諱晟,贈太師。祖諱和,尚書比部郎中,贈光祿少卿。考諱應言,太常博士,贈尚書屯田郎中。自君之祖,始去成武而葬楚州之山陽,故今為山陽人。而君弟以嘉佑五年正月十六日,葬君山陽上鄉仁和之原,于是夫人王氏亦卒矣,遂舉其喪以祔。銘曰:
可以無禍,有功于時。玩君安榮,相顧莫為。誰其視死,高蹈不疑?嗚呼康州,銘以昭之。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知常州李公墓志銘
公李氏,諱余慶,字昌宗,年四十四,官止國子博士,知常州以卒。然公之威名氣略聞天下,自其卒至今久矣,天下尚多談公之為有過于人者。余嘗過常州,州之長老道公卒時就葬于橫山,州人填道瞻送嘆息,為之出淚,又為之畫像,寘之浮屠以祭之。于是又知公之有惠愛于常人也。已而與公之子處厚游,則得公之所為甚具。蓋公之為政,精明強果,事至能立斷而得,久奸宿惡輒取之不貸。至其化服,則撫循養息,悉有其處。所以威震遠近,而蒙其德者,亦思之無窮也。當明肅太后時,嘗欲用公矣,公再上書論事,其言甚直,以故不果用而出常州。嗚呼!公之自任,豈止于一州而已?此有志者所以為之惜也。
始,公以叔父任,起家應天府法曹參軍,遇事輒爭之,留守者不能奪也,卒薦公改太常寺太祝,知湖州歸安縣。其后通判秀州,州近監,公作華亭、海鹽二監,以業盜販之民,歲入緡錢八十萬。又為石堤,自平望至吳江五十里,以除水患,人至今賴之。其所至處,利害多如此。然非公大志所欲以就名成功者,故不悉著,著其利于民尤大而能以久者云。
公平生慷慨,好議當世事,其所趣舍,必欲如己意,雖強有勢,終不為撓。嘗考前世治亂之跡,與其君臣之間議論,編為七十卷,藏于家,此蓋其大志所存也。公之先,為開封之陳留人,五代祖為梁使閩,因避地,家于福之漣江。曾大父周,不仕。大父郁,贈尚書虞部員外郎。考慕玢,秘書省著作佐郎,贈尚書工部員外郎。夫人龔氏,永安縣君。男五人:處常,忠武軍節度推官,與誼、諴皆已卒;處厚,大理寺丞,與處道皆進士。既葬之二十三年,至和元年,余銘其墓曰:
公閩于家,來自陳留。維時方屯,閉蓄函收。其孰有源,而久于幽。自公之考,乃施乃流。其流至公,孰敢泳游。茫洋演迤,小大畢浮。曷蹇于行,使止一州?庶其渙發,在后之修。
左班殿直楊君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