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詩經》《楚辭》、漢賦、樂府以來,一直有作韻文的傳統,《詩經》的詩句多以四字為一句,到了漢樂府字數則比較多變。從漢到魏晉南北朝發展出來的古體詩,有不固定字數的,亦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隋唐除了承襲了古體詩的體裁,亦同時繼承齊梁的永明體并將之發展完善,成為音律工整協美的近體詩,如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對押韻、平仄等格律有更嚴謹的要求。唐詩上承魏晉南朝詩,下開宋詩,所包含的題材多樣化,既有抒發個人情感,亦有深刻反映現實社會的作品,意境深遠,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被視為中國歷代詩歌發展最盛的黃金時期。而在唐朝時,即有編選唐詩的選本出現。
到了北宋王荊公時,離開唐亡一百多年,他編選的《唐百家詩選》,是關于唐詩的一個重要選本,宋代以來諸家即對此本多有措意,由此既可見宋人對于唐詩的整體看法,亦可見唐宋文學巨擘的王荊公對于唐詩的見識。
這次整理,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唐百家詩選》二十卷全本為底本,參校了《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中華再造善本據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年間印雙清閣本等易見版本,做了綜合校勘處理,以使得讀者看到一個完整的簡易讀本。</di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