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等待了一會兒,便笑道:
“青田先生,我也只是隨口一問,不必在意。”
自己和劉伯溫初次相見,有些事兒此時問他,確實是有些冒昧唐突。
劉伯溫不愿意說,也在情理之中。
聽了梅殷的話,劉伯溫回過神來。
搖頭道:“駙馬不必多想,駙馬能向老朽問出這話來,由此便能看出駙馬是個很聰慧之人。
也沒有把老朽當成外人。
只是,有些事說起來,也是陳芝麻爛谷子了。
過去了多年。
只是有些事,隨著時間過去會逐漸抹平。
當事人不會再在意。
可有的事,時間越久反而讓人記得越清晰。
每每想起,心里就覺十分不痛快。”
說完之后,劉伯溫猶豫一下開口道:“我和駙馬之前有兩面之緣。
此時見面,又一見如故。
便不再隱瞞,將這些說與駙馬聽。
這事兒關鍵不在胡惟庸,李善長。
而在于在于”
說到這里,他遲疑了一下。
緩緩開口道:“在于上位。”
在于朱元璋?
梅殷聞言愣了一下。
這事兒咋就扯朱元璋頭上了?
旋即又一想,倒又覺得劉伯溫說的,有些道理。
整個大明初期,對于大臣們而言,最讓人無解的便是朱元璋。
依照劉伯溫之能,提前察覺到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人想要對付他出手。
偏偏最終又沒能躲過去。
整個大明初期,能把事情變成這樣的,好像也只有朱元璋這個皇帝。
梅殷這個后世人,雖然對明初這個時候的歷史有所了解。
但也并不可能了解的太全面。
有些的事能記得,有些事卻記不清。
或者說以前根本就沒有了解到。
比如劉伯溫之死,他只知道是胡惟庸勾結御醫動的手,但后面更深層次的原因卻不知。
這個時候聽到劉伯溫說起這話,一時之間倒是有種開了眼界的感覺。
“說起來,這事兒已經過去很久了”
劉伯溫緩緩的說道。
將一樁他不愿意多提,卻一直在他心里的事對梅殷說了出來。
“當年韃子一步步敗退,請陛下登基,建立大明的事,也被提上了議程。
其中有一件事,在大明開國時最為重要。
那就是大明承接誰的法統。
依照陛下,還有一些人的看法,自然是要承宋制。
不承認元韃子。
老朽卻覺得,大明應該承認元朝,并繼承元的法統。
畢竟宋先天不足,又距離當下太遠,所統御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
若是繼承了元的法統,很多地方我大明去對其攻打,便是合情合理。
那是收復失地,不是對其進行不義戰爭。
陛下深受元韃子之苦,家里很多人,都因為元末亂世,元韃子達子的殘暴統治而不幸離世。
所以對于繼承元韃子的法統,有著天然的抵觸。
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要把小明王給接到身邊。
小明王韓林兒,其父韓山童,號稱宋徽宗八世孫。
反元復宋。
有了韓林兒,后面再讓韓林兒禪讓,大明便可成功繼承宋的法統。
并把元定性為非法的。
上位讓廖永忠去接小明王。
可偏偏偏偏在回來的路上,小明王乘坐的船翻了,小明王被淹死在江中”
還有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