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9月04日別讓高發行價成為控股股東減持的障礙
在a股市場,以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為標志的“三高”發行一直都受到市場的詬病。它不僅推高了新股的投資風險,削弱了新股的投資價值,而且還加劇了股市資金的流失,導致有限股市資源的大量浪費,也正因如此,“三高”發行被認為是a股市場的毒瘤之一。
不過,由于發行人、保薦機構等受益人對利益的角逐,“三高”發行在a股市場始終存在。尤其是a股市場實施注冊制后,新股發行取消了23倍發行市盈率的限制,這使得“三高”發行越發盛行,成為新股發行的一種“常態”。如何抑制“三高”發行就成了投資者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直受到市場詬病的“三高”發行,有望被管理層的“無心之舉”所破解。為貫徹高層提出的“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精神,今年8月18日、8月25日,證/監/會接連推出了兩套政策“組合拳”,來活躍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在第一套政策“組合拳”里,證/監/會表示,要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更好回報投資者。其中特別提到,要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建設,突出扶優限劣,研究對于破發或破凈的上市公司和行業,適當限制其融資活動,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
在第二套政策“組合拳”里,證/監/會表示要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其中提到,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在上述兩套政策“組合拳”里,都分別提到了“破發”,并將“破發”現象與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行為掛鉤,規定出現破發現象的,要適當限制其融資活動,并且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相關公司股份。證/監/會的這兩項規定突出了發行價的重要性,從而使得發行價不再只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圈錢價”。
實際上,在a股市場短短30幾年的歷史中,新股發行價就一直只是一個融資價格。而隨著新股的“三高”發行,高發行價也就成為了一種“圈錢價”,除了作為新股的融資計價外,就不再有其他的功能。也正因如此,“三高”發行就成了發行人與保薦機構的追求,因為無需為高價發行承擔任何責任,以至股市的錢不圈白不圈,白圈誰不圈。這也是導致“三高”發行受到發行人、保薦機構追逐的原因。
而證/監/會在政策“組合拳”里,將發行價與上市公司的融資掛鉤,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掛鉤,規定公司股價破發,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就要受到限制,這就賦予了發行價以其他的功能,如此一來,發行價就不再只是純粹意義上的融資價格,更不是一種圈錢價格。就新股發行來說,證/監/會的這一招雖然是“無心插柳”,但卻“歪打正著”,導致股市倍受困擾的“三高”發行問題有望迎刃而解,至少也可以起到抑制“三高”發行的功效。
畢竟高價發行尤其是超高價發行的股票,其股價是很容易破發的。或上市首日破發,或上市初期破發。至于上市后在中長期內破發的股票更是比比皆是。如果股價破發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甚至還不能在二級市場減持股票,那么作為公司及控股股東來說,顯然就不能放任新股發行價走高。特別是作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來說,為了上市后股票套現的需要,甚至寧愿發行價定低一點,別讓高發行價成為控股股東減持的障礙。如此一來,高價發行就會受到抑制,而沒有了高價發行,“三高”發行也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為了充分體現發行價的重要性,管理層還可以賦予發行價以維穩功能。目前新股上市,其維穩功能是賦予給了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即公司股價破凈,公司開啟維穩功能。但由于絕大多數公司的發行價遠遠高于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這就使得以凈資產值作為維穩基準單位的維穩并不能真正起到維穩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新股、次新股來說更是如此。
實際上,股價要真正維穩,尤其是新股、次新股股價維穩,其維穩的基準價格就應該是發行價。因為發行價直接涉及到投資者的利益得失,而且發行價也應該是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所在。公司股價跌破了發行價,上市公司就應該開啟維穩程序。特別是在管理層將發行價與上市公司再融資掛鉤,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掛鉤的情況下,破發開啟維穩機制就更加勢在必行了。如此一來,從股價維穩的角度,發行人也不會盲目追求高價發行了。
當前,隨著各種積極信號不斷出現、風險偏好回暖,市場已經熬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后續有望迎接修復的曙光。隨著政策呵護加速落地、基本面和盈利均已處在底部并已出現積極信號、微觀資金環境改善、風險偏好回暖,市場有望繼續修復。
首先,往后看,新的宏觀、地產政策有望繼續加碼。其次,各項資本市場呵護措施也密集發力,開始逐步推動市場信心改善、風險偏好修復。同時,本次組合拳是對于前期一攬子政策中部分安排的集中落地,后續進一步的政策呵護依然可期。
再次,pmi連續三個月邊際回升,經濟并沒有想象中的差。從8月pmi數據來看,制造業pmi繼續回升至49.7%,明顯高于彭博預測中值的49.2%。其中,pmi生產指數51.9%,為近5個月以來的高點。
第四,從高頻中觀數據來看,2023年中報大概率已是市場“盈利底”,后續基本面有望逐步企穩修復。參考歷史經驗,全a非金融累計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利潤總額同比高度相關。而2023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為-15.50%,降幅已較前值收窄1.30個百分點,或指向后續全a非金融凈利潤增速有望企穩。
最后,本輪外資流出有望逐步進入尾聲。往后看,隨著國內政策寬松預期升溫,疊加人民幣匯率企穩,本輪外資流出有望進入尾聲。
配置方面,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三大方向:一是政策組合拳落地之下,利好受益于相關政策及事件驅動的地產鏈、周期等;二是市場信心提振、風險偏好回暖之下,具備景氣優勢、前期超跌的景氣成長也有望迎來修復;三是低波紅利資產。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