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是,他對雜交水稻一概不知,只是作為一個千年之后的人,他知道雜交水稻能大幅度提高糧食的產量,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還有他知道一些很基礎的孟德爾定理,根本就沒有多大作用。
雜交水稻,離現在還很遙遠。
除了工部負責的工業和農業。
禮部負責的科舉也開始了,大乾各州各自舉辦鄉試,在各州選出舉人。
二月,舉人的選拔算是結束了。
隨后在五月舉辦會試,地點就在大乾皇都,成都城,
各州舉人赴京趕考。
其實按照傳統的科舉考試,鄉試要在秋天舉行,稱為秋闈,會試則在春天舉行,稱為春闈。
但大乾剛剛立國,缺乏可用文臣,為了選拔可用文臣,葉凡并不愿意在等一個春秋,而是下旨直接在二月舉辦各州鄉試,五月舉辦京城會試。
永平二年,五月初九。
會試結束。
五月十六,張貼告示放榜,榜上三百人,皆為貢士,可參加接下來的殿試。
而殿試,是科舉最高一級的考試。
永平二年,五月二十五。
殿試在皇宮崇文殿進行,本來由葉凡親自主考。
但對于科舉,葉凡不懂,便交由禮部尚書楊義和禮部侍郎張邦昌二人全權負責。
葉凡只是出來打了一個照面,兩百貢士也算是見到了葉凡,齊齊高呼萬歲,葉凡說了一些話之后便離開了。
殿試辰時開始,午時便出了結果。
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二甲若干名,為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為同進士出身。
但無論是第幾名,無論是一甲二甲三甲,參加了殿試的貢士都不會落榜,考完都能被稱為進士。
而中了進士,便代表著入了仕途,能夠做官。
而且大乾缺人,這三百人甚至不用從底層做起,而是可以直接在京城任職。
御書房內,張邦昌正在向葉凡匯報此次殿試的一甲三人。
“啟稟陛下,此次殿試已經結束,結果也已經出來。探花于仕榮,榜眼范光閑,狀元虞允文。”
聽到虞允文這個名字,正在看奏折的葉凡抬起了頭,帶著疑問的目光看向張邦昌:“虞允文?”
張邦昌被葉凡這么一看,顯得有些疑惑,說道:“回陛下,虞允文是狀元,而且此人甚是年輕,只有十九歲,是個有文才之人,能考上狀元是真材實料。”
葉凡心想:虞允文,采石之戰,不會是重名吧?
如此想著,葉凡倒是想見見這狀元郎,于是對張邦昌說道:“朕要詔見此人。”
“是,陛下。”
張邦昌雖然疑惑葉凡為何要見虞允文,但也沒有問什么,說著便下去安排了。
沒多久,一個穿著白色長衫,儒生模樣的青年與張邦昌一同進入了御書房。
葉凡抬眼望去,只見青年眉清目秀,顯得很年輕,看著也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