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說,國內的半導體行業落后,是因為技術原因。這話,其實并不完全正確。
曾經胡楊就和孟如松談過這個問題,國內的中小企業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市場。
在正常情況下,像芯通國際和魅力半導體這樣的企業,肯定是愿意使用國際巨頭們的產品。
一個是技術先進而且成熟,一個是為了讓客戶滿意。既然有現成便捷的大道,誰愿意走小路,去使用各方面都差一截的小公司的產品呢?
別的不說,光是良品率一條,就限制了企業的自由選擇。
如此一來,中小企業投入了資金,研發出來的產品卻賣不出去,以后誰還敢投資?
“所以說,北美對于咱們匯嘉系的打壓,也不完全是壞事。有需求就有市場,只要咱們的市場足夠大,還怕沒有相關的企業發展起來嗎?”
慕少青也是深有感慨。
他這段時間,簡直就是散財童子,一口氣投資了幾十家企業。
這些企業幾乎沒有拒絕的,為啥?缺錢只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因為他慕少青代表了匯嘉系。
有了匯嘉系的投入,就等于是有了市場銷售的渠道。別的先不說,慕少青投資的都是半導體相關的企業,他們的產品未來肯東會被芯通國際、魅力半導體等所采購。
胡楊笑笑,接過了話頭:
“穆總說的不錯,國內已經成為了芯片進口大國,我們的使用量,占到了世界市場份額的50%還要多。
各位,市場是什么?市場其實是產業鏈最好的孵化器,是一個行業發展壯大的營養池。
我一直認為,只要給一些中小企業以機會,他們就能逐漸的成長起來。所謂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就是在不斷地生產研發過程中磨出來的,真的沒有那么高不可攀。”
胡楊是真的這么想的,而不是給大家灌雞湯。
工業生產這東西,真的沒那么神秘。就像是那句話,“無他,唯手熟爾”。
只要你有技術基礎、有資金、有市場,再重復的生產研發活動中,就能不斷的提高,從而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比如像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光刻機,國內在1977年就研發出第一臺樣機,在1982年就進行了技術定型。
而當時國內研發出來的光刻機,和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也不過只相差了4年而已。
再比如,國內的軍用芯片,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集體封鎖,真的是一片都買不到。
可這么些年過來,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建立起來一整套研發生產體系。
而國內的軍事技術,一直在和西方國家縮小差距,正說明了國內的技術在進步。
“對對對,胡總總結的精辟。不過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做企業就不能少了資金。梁經理,你給我們魅力半導體安排了多少資金?”
閆漢章等了半天,可還是沒人提魅力半導體的資金問題,他就有點急了。
芯通國際需要增加庫存,難道我們魅力半導體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