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金之所以要看這本書,因為他心里還在想著卓依然的病情。他想,像《黃帝內經》這樣的古書,一定對治療卓依然的病情是有幫助的。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流傳久遠的古代傳統醫學圣典,自問世以來,其獨特的“中國式”的養生理論一直被廣泛應用至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至于人的養生學說,千百年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只有像《黃帝內經》這樣的東方傳統醫學養生理論才是真正從人體生命的客觀規律出發,幫助人們實現延年益壽的健康養生大法。
張其金打開《黃帝內經》,在看完內容簡介后,他就翻看了正文,結果他就被《素問篇》卷一中的《上古天真論第一》《四氣調神大論第二》《生氣通天論第三》《金匱真言論第四》所深深吸引了。
張其金通過閱讀《黃帝內經》,他明白了古人的養生之道,男女生長的周期,以及賢人、圣人、至人、真人的養生之道,他也渴望自己什么時候能夠達到賢人的境界,從而在經歷了圣人和至人的境界后,最終達到真人的境界。
正是張其金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在看完《素問》卷一后,他就合上書,把雙眼閉上,在大腦里回想著黃帝和歧伯的對話。
黃帝問歧伯: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壽命長達百歲,動作卻依然靈活,沒有衰老跡象。而現在的人,剛到半百之年就顯出衰老的跡象了。難道是時過鏡遷,現在的人難道連古人的養生之道也要失去了嗎?
岐伯說:遠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陰陽變化之理而適應調和自身的陰陽變化;做到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勞累,所以能夠使形體與精神相協調統一,活到自然壽命終結,度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把喝酒當成喝水,把反常的生活使其成為平常的習慣,醉酒了還肆行房事;縱情色欲而使精氣枯竭、真元耗散。不懂得要保持精力充沛的重要性,而不斷地勞心傷肺,違背了人生真正的生存價值,生活起居毫無規律可言,所以剛到半百就衰老了,
遠古時,圣人教導平常人總是講:要避開自然界中一切可能導致生病的因素,保持清心寡欲,真氣在體內才能正常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損,這樣,病邪又從何而來呢?所以在古時,人們都淡泊明志,心境坦蕩而沒有恐懼,經常勞動。身體也不感到疲倦,人體真氣平和順暢,大家都能如心所愿。吃什么都覺得美味可口;穿什么都心情舒暢,正因為如此,所以每個人都能安于現狀,彼此之間從不羨慕地位的貴賤。這樣的人才可稱得上樸實無華。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左右他們的視聽,任何淫念邪說都不能動搖他們的意志,迷惑他們的心志。無論是愚笨的、聰明的、有能力的人或無能力的人,都不會因身外之事而勞心費神,其言行也合乎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活到百歲而不顯得衰老,是領悟和掌握了修心養性的方法,使真氣得到保護而不受內外邪氣干擾危害。
黃帝說:人老了就不能生育,是因為人的精氣耗盡了,還是因為要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呢?
岐伯說:一般來說,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生長周期。
女子七歲時,腎氣開始旺盛,于是乳齒更換,頭發變得濃密。
十四歲左右,天癸產生,任脈通,沖脈旺,月經按時來潮,女子便具備了生育能力。
二十一歲時,腎氣飽滿,智齒長出。生長發育達到頂點。
二十八歲,筋骨強壯,肌肉豐滿,頭發茂盛,身體強健。
三十五歲,陽陰脈血開始衰退,容貌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
四十二歲,三陽經脈氣血都衰減了,面容枯槁,頭發開始變白。
四十九歲,任脈氣血虛弱,沖脈氣血衰少,天癸枯竭,月經絕止,形體衰老,所以不再有生殖能力。
男子以八年為一個生長周期。
男子八歲,腎氣充實,毛發漸盛,乳齒更換。
十六歲,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充滿至外泄,可以和女性陰陽交合,生育子女。
二十四歲,腎氣已經充滿,筋骨強壯有力,智齒長全,身高達到最高。
三十二歲時,筋骨豐實,肌肉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