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后來擅長奇襲,可以說也有王越的影響。
王越一生三次出塞,收河套地。他在河套地區抵御蒙古韃靼部,打得這支鐵骨、熱血的軍隊落花流水、聞風喪膽,單這點他就創造了永樂以來,明軍對壘蒙古軍最為成功的戰爭神話。
傳說王越自小就聰明過人、膽識過人。
當年,王越在參加廷試時,不知從何處刮來一陣狂風。飛沙走石過后,別人倒是沒有大礙,唯獨王越一人的考卷被刮得不見蹤影。看著一個不錯的考生就將這樣不明不白地斷送前程,在座考生和考官都向他投來同情加惋惜的目光。
倒是王越本人,像是沒事人兒一樣,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和監考老師又要了一張空白考卷,利用剩下很少的時間重新作答,筆走龍蛇。這種淡定氣質本已讓人敬佩,更讓無數人咋舌的是:王越居然還中了進士。更加傳神的是那張卷子其實并沒有丟,它隨風飄啊飄,就飄到朝鮮國去了,直到朝鮮使臣在當年秋天來進貢時,又恭敬地給帶回來了。
在當官后,王越每到一地都能“警懾貪污,激濁揚清,議論風發,見事風生,眾皆佩服”,讓當地人民的生活提升一個檔次。偏偏這王越又是一個文藝范兒,寫得一手好詩。
這樣一個英雄故事的男主角。直讓有英雄情結的王陽明追慕崇拜得一塌糊涂。但同樣是這個英雄,卻偏偏是千夫所指的“白臉奸臣”,這讓人很難接受。
是的,英雄也會有硬傷,有死角。像希臘戰神阿喀琉斯照樣有脆弱的腳后跟,王越一樣也有。
王越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英勇無比,他的弱點不在于他哪次戰爭指揮失利,而在于他和太監汪直的關系堪稱莫逆。這讓人很受不了!
中國人的傳統理論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偏偏這王越就喜歡和大壞蛋汪直膩在一起,搞在一起,還不避嫌。
汪直是什么人啊?一個有野心沒人品、有功績沒底線的太監。那是萬貴妃的走狗,是在背后拉著“皮偶”皇帝朱見深左右擺動的人。和這樣的人做朋友,真是讓人難往好的方面聯想。
雖然最后王越因為軍事和汪直鬧掰了,但他仍洗不去“勾結奸黨、助紂為虐”的罵名。
1499年,那時的王陽明還處苦讀詩書的年頭里,但王越卻在甘州前線不甘心地去世了。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王越在臨死前還被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他為李廣同黨。事件的原因只是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貪污受賄畏罪自殺所牽連。因王越與李廣走得近,他又栽了,兩次都栽在宦官手上。
世人都說王越貪功,可他之后的大明王朝,卻少有人再能有他一樣的功績。而我們,也能從他的詩情中觸摸到他內心深處的一份平靜:
戰亂別離,生死權且不畏懼!聚散別離,恩怨對錯,總是空。君不聞他《浪淘沙》:遠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時花雨送春愁。今日歸來黃葉鬧,又是深秋。聚散兩悠悠,白了人頭。片帆飛影下中流。載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鷗。
好在這時的皇帝朱祐樘給了王越一個相對公平的認可,皇帝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謚號襄敏。
王越的確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軍事將領。
對于王越和他特立獨行的一生,王陽明和皇帝的看法是高度統一的,那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給予其超越世俗的諒解與尊重!
給這樣的英雄人物修建墳墓,自是王陽明求之不得的,何況還是王陽明的偶像級前輩。所以,當天賜良機來到時,王陽明接到皇帝的命令,讓他去督造修建王越墓的命令時,他是興奮的。
王陽明認為,在他督造修墓的日子里,王越的后人完全有機會向他證實王越的卓越不凡,而他同樣有機會去了解到他想了解的一些事。
所以,王陽明在接到讓他奉旨建王越墓時,他覺得光榮而神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