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張士誠早已打定主意,他打算坐山觀虎斗,看熱鬧不嫌事大,既不會支援陳友諒,也不會幫助朱元璋。因為他并無一統天下的壯志,只希望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上安逸的生活。
當面臨生死抉擇之時,朱元璋正與謀臣們一起苦思冥想著對策。其中,有人建議他重拾舊地,收復太平;也有人力勸他拋棄龍興之地應天,舍棄堅固之城,轉而選擇其他城池作為抵抗之據點,以此保存實力;還有人提出撤退至鐘山,穩住陣腳;甚至有人勸告他放棄掙扎,干脆投降陳友諒。然而,這些方案卻都被朱元璋一一否定。
面對重建太平的提議,朱元璋堅定地表示:“此計實不可行。敵軍深知我等出兵,必定會派遣小股部隊進行襲擾,以拖慢我軍的進軍速度。倘若我們主動發起進攻,敵軍恐怕不會輕易應戰,而只需半天時間,他們的水軍就能抵達應天城下。即便我軍的步兵和騎兵能夠及時返回救援,也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戰場。即使能在短時間內趕到,長途奔波之下,士兵疲憊不堪,這無疑違反了兵法之道,并非明智之選。”
至于棄城而逃的策略,朱元璋更是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不僅會使應天這座龍脈之地落入敵手,失去重要的屏障,而且還可能引發軍隊內部的混亂和恐慌。如果選擇退守鐘山,那么結局恐怕會如同《三國演義》中的馬謖一樣,丟失戰略要地街亭,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士兵們饑渴難耐,最終走向失敗。
就在此時,被譽為明朝版諸葛亮的劉伯溫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表示:“那些主張投降或者逃跑的人,應該被處以極刑。”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陳友諒的蔑視和對勝利的渴望,他說:“敵軍已經變得過于自信和輕敵了!等到他們深入我軍腹地時,我們可以設下埋伏,趁機擊敗他們,這并不困難。天道酬勤,后發制人往往能夠取得勝利。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奪取威勢,控制敵人,從而成就霸業。”
最終,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的計策。他巧妙地利用陳友諒的好友康茂才寫信引誘陳友諒上鉤,讓陳友諒誤以為江東橋只是一座脆弱的獨木橋,從而放松警惕,盲目自信。當陳友諒抵達江東橋時,才驚覺這其實是一座堅固無比的鐵石橋,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了圈套。然而,此時已經為時已晚。
陳友諒大聲呼喊著康茂才的名字,卻始終得不到回應。無奈之下,他只能率領大軍與朱元璋在龍灣展開激戰。然而,這場戰斗對于陳友諒而言,卻是噩夢般的存在。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天空突然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而下。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正是劉伯溫借助量子虛無血靈珠的力量召喚而來的。
隨著紅旗的揮舞,朱元璋下令全軍出擊,攻擊陳家軍駐扎在龍灣的營寨。各路大軍紛紛奮勇向前,毫無畏懼。就在此時,陳友諒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加入戰斗,雙方剛剛進入全面交火狀態,雨勢卻突然停止。
朱元璋立即命令擂響戰鼓,山西邊的士兵聽到鼓聲后立刻揮舞起黃色旗幟。緊接著,馮國勝、常遇春的伏兵猶如猛虎下山,迅速沖殺而出,徐達的部隊也緊隨其后,張德勝、朱虎的水師也從側翼發動攻擊。
眼見四面八方都是朱家軍的身影,陳家軍頓時陷入了混亂。他們被內外夾擊,瞬間潰不成軍。
遙想當年,兩軍戰士們的數量大致相當,可以說是實力分量相當,但是龍灣地區地形狹隘,加上陳家軍士兵大多數駐扎于戰船之上,兵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被迫遭受重大損失。
戰斗剛剛打響之際,陳家軍的布局便開始陷入混亂,于是敗勢瞬間全面爆發,已登上岸的陳家軍士紛紛火速返回船上,準備撤離戰場,然而此時正逢潮水退卻,許多大型船只都被困在沙灘之上,無法移動,形勢岌岌可危。
此役過后,陳家軍慘遭殺害、溺斃之人數不勝數,其中僅被俘虜的士兵便達到兩萬余眾。此外,朱元璋竟然獲得了號稱“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的百余艘巨型戰艦以及數百艘戰船,可謂是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