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毫不畏懼,據理力爭:“我們身處不同朝代,太師的命令于我而言并無約束之力,也無法讓我承擔罪責!”他挺直腰板,目光堅定地與劉伯溫對視,毫不退縮。
“既然你明白,那今日便休想離開這西施壺!”劉伯溫目光如利劍般刺向王陽明,語氣冰冷而決絕,周身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回溯歷史,劉伯溫原名劉基,作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明朝的首席謀臣,他堪稱是一位全才。博通經史子集,精通象緯之學,擅長卜算推演,對陰陽五行之術更是駕輕就熟,用兵作戰如臂使指,神機妙算。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更是明朝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勛,后人尊稱他為劉文成、文成公。當時的人們將他與諸葛亮相提并論,稱其為“明代的諸葛亮”,足見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身份更是充滿了奇幻色彩。他本是天庭的天神,擁有通曉古今、未卜先知的超凡能力。
元末明初,人間戰火紛飛,百姓深陷水火之中,苦不堪言。玉帝憐憫眾生,便派遣劉伯溫轉世,協助人間皇帝安定天下,并賜予他斬仙劍。這把仙家法器威力無窮,可號令四海龍王。
龍王年事已高,無力征戰,便指派自己的九個兒子——老大赑屃、老二螭吻、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睚眥、老八金猊、老九椒圖,跟隨劉伯溫一同平定天下。
劉伯溫和九子齊心協力,一路披荊斬棘。他們助朱元璋平定戰亂,打下大明江山,又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然而,就在他們準備返回天庭復命時,明成祖朱棣卻動了邪念。他深知劉伯溫和九子的身份,心想若能將他們永遠留在大明,必定能保江山千秋萬代。
于是,朱棣設下一計,打著修建紫禁城的幌子,從劉伯溫手中取走斬仙劍,企圖以此號令九子。但九子豈會輕易屈服,并不聽從朱棣的命令。
朱棣見狀,又生一計,他與九子約定,只要老大赑屃能馱走記錄先祖功德的石碑,就放九子離開。
赑屃向來力大無窮,善于負重,擁有背山馱峰的本領,便毫不猶豫地背起石碑。可誰知,這塊小小的功德碑,他卻無論如何也馱不動。原來,“功德無量”,這石碑承載著先祖無盡的功德,豈是凡力可動?其余八子見大哥被石碑壓住,無法掙脫,便毅然決定留在人間陪伴大哥。他們立下誓言,永遠不在人間現出真身,從此化作神獸雕像,守護著這片土地。
后來,劉伯溫得知此事,心中怒火沖天,憤而返回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