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張其金震驚不已的表情,量子糾纏血靈珠第三層空間中的西施,內心并未產生過于強烈的情緒波動。
“狐媚術的威力如此強大,簡直令人瞠目結舌!想當年,我憑借著此術召喚出來的力量,就連伍子胥與范蠡這樣的英豪都未能抵抗。現如今,換作張先生對一個平凡無奇的少女施展此術,即便她聰慧過人,終究不過是一介凡塵女子,豈能抵擋住誘惑?即使她能隱藏七情六欲,又怎能做到毫不動搖地追求無欲無求呢?更別提那個時代的伍子胥,他身為量子自殺血靈珠的擁有者,曾在歷史長河中展開激烈的較量。據古籍記載,吳王闔閭在與勾踐的激戰中負傷,病情日益加重。臨終前,他向夫差囑咐道:‘惟愿君不可忘背殺父之仇!’而繼承遺志的夫差亦毅然發誓,定要三年后攻破吳國。
約莫三年時間過去,吳軍大勝越軍,越王無奈之下只得投降于吳。就在此時,本應與齊國聯手徹底滅掉越國的伍子胥,因判斷錯誤導致與君王見解不合,受到了心懷鬼胎的下屬的攻擊誹謗,聲稱其已暗中投靠齊國。盡管吳王并不信這些惡劣的謠言,然而心中還是擔憂,于是派人監視伍子胥。不久后,夫差命伍子胥出使齊國,途中,他將獨生愛子委托給了同僚鮑牧代為照料。這個消息被那位散播謠言的小人知曉,他立刻將情報報告給吳王。終于,吳王忍痛賜給伍子胥一把短劍,命他自行了斷。
手持那把短劍,伍子胥滿腔憤怒卻只能忍辱含恨。為了吳國的安危,他選擇以死明志。臨死前,他悲壯地對身邊的人行放血辭:‘在下亡故之后,懇求你們割下我的雙目,置于東城門外,讓我親眼見證吳國覆滅的那刻。’得知此舉的夫差震怒不已,遂命令將伍子胥尸首拋入錢塘江中,任由魚群吞噬。時值農歷五月初五,后人因此認定端午節是為了祭奠偉大的英雄伍子胥而設立的節日。
猶記得伍子胥離世九年后,越王勾踐蓄勢待發,率領大軍突襲吳國王都。絕望的夫差在自殺之前,用布條遮住雙眼,以示自己無法面對伍子胥的英魂。正因如此,就連像伍子胥這樣勇猛的人物,都難以抵擋狐媚術帶來的無盡誘惑,更何況是那些普通人呢?”西施言罷,感慨萬分地慢慢離去。
張其金暗地點了點頭,這不禁令人回想起歷史長河中的那些著名智者——吳國有伍子胥、孫武和伯嚭,越國有文種與范蠡;然而,他們無一例外,全是楚國雁行天下。
當吳王闔閭閉上雙眼的那一刻,年輕的夫差披荊斬棘登上王位,但他竟然偏信奸佞伯嚭,甚至無意中中了越王勾踐那復仇滅吳的毒計。他不顧伍子胥苦口婆心的諍言,沉溺于奢靡享樂之中,使得國家漸趨衰微。
回憶一幕幕浮現,夫差仍沉浸在和美麗的西施的歡娛中,而反觀伍子胥,那個頭發已如霜雪般的老人,卻依然堅定地前來規勸君王。面對終于被激怒的夫差,伍子胥毫不懼怕,挺直胸膛面對死亡威脅,夫差竟然授以“屬鏤”劍令其自刎。
伍子胥憤怒至極,全身顫抖不止。臨終之際,他對諸位同僚留下遺言:“我作為吳國的忠誠之士,一生未能為國捐軀,如今我逝世后,請將我的首級懸掛于城門之上,讓我親眼目睹越王勾踐的大軍如何在我眼前橫掃而過。否則,即便是在下九泉之下,亦無法安心!”
不久,越王勾踐的大軍如期抵達城下,伍子胥的尸身忽然脹大如戰車車輪,雙眸放出耀眼光輝,滿頭須發怒張如火焰熊熊,讓敵人竟無人敢向前,只能繞道從前門(現如今的葑門)攻破城池。就此,強大的吳國也就此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
傳說中,伍子胥離世之后,夫差命手下將其遺體放入麻袋中,拋入河流深處,卻漂流至太湖之畔。當地人民深感痛心,紛紛設法將其遺骸打撈而出予以厚葬。后人為了永遠懷念這位英勇智慧的先賢,特將曾經懸吊他首級的城門命名為“胥門”,將投入他尸身的河流取名為“胥江”,將湖泊出口尊稱“胥口”,而位于胥口附近的山脈也因此命名為“胥山”。如今在胥口太湖之畔,還有一座祭祀伍子胥的胥王廟,廟內保存著伍子胥的衣冠冢,墓碑之上書寫著“吳相國伍公之墓”,更是賜予他至高無上的榮譽稱號——鎮湖的湖神。
毫無疑問,伍子胥并非那種只有武力而缺乏謀略智慧的莽夫。這樣一位卓越的人,當年還恰好擁有三十六顆量子血靈珠中的頭籌產品——量子自殺血靈珠,卻還是在西施的狐媚術面前束手無策。我們不難想象,若非西施施展狐媚術,還有誰能夠抵抗得了這強大的吸引力呢?
另據史載,西施的狐媚術應是較少使用的。畢竟,在成為伍子胥妻子之后,伍子胥更不可能允許她以此能力去迷惑其他的男人。或許正是出于這種深沉的道義觀念,古人在社會地位和聲譽方面尤為重視,絕不愿意讓自己的知己兼伴侶去迷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