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正愁得慌,見劉伯溫送來畫,便接過來看。
他先是覺得奇怪!
這壯士的頭發怎么會戴這么多烏紗帽?可仔細一想,劉伯溫向來心思縝密,絕不會無緣無故送一幅無關緊要的畫。他盯著畫看了許久,突然眼前一亮:烏紗帽代表“官”,頭發代表“法”,一束頭發戴一頂烏紗帽尚且合理,十幾束頭發都戴烏紗帽,豈不是“官多法亂”?
劉伯溫這是在提醒他,若給無功的親戚都封官,只會讓朝堂變得混亂,讓有功勞的大臣寒心!
想通這一點,朱元璋心里的難題瞬間解開,他忍不住哈哈大笑,對著劉伯溫說:“好你個劉愛卿!此畫甚好,真是解了朕心頭之大惑!”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就召集文武大臣,頒布圣旨:“此次冊封,只封有功之臣,不封皇親國戚與故友。有功者賞,無功者不濫賞,此乃治國之本。”
大臣們聽后,紛紛稱贊朱元璋公正無私,卻沒人知道,這背后是劉伯溫用一幅畫立下的功勞。
劉伯溫這種“我畫(話)你說”的進諫方式,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給了朱元璋足夠的面子,還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實在是高明。
可即便如此,劉伯溫也深知官場的險惡。
他常年直言進諫,為了整頓綱紀,得罪了不少人。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派,因為他多次彈劾其貪贓枉法,早就視他為眼中釘。
就連朱元璋,也因為他偶爾“過于直接”的建議,心里漸漸有了隔閡。
張其金想到這里,不禁皺起眉頭:劉伯溫這樣足智多謀、見廣識遠的人,肯定早就察覺到了危險,所以才會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想激流勇退,遠離官場的紛爭,過安逸的生活。
可即便他已經退出朝堂,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個“被下毒致死”的結局。
這樣的人,哪怕只是靈魂附著在量子虛無血靈珠里,也絕對不能輕視。
“看來,這次昭通之行,我必須加倍提防劉伯溫。”張其金在心里默念,“有他在劉赫杰身邊,我想拿到主量子虛無血靈珠,肯定會遇到不少麻煩。但不管多難,我都必須拿到手。這不僅關乎我自己的命運,更關乎我能不能保護好卓依然、林紫妍,還有公司的所有人。”
想到這里,張其金握緊拳頭,眼神里透著堅定,這份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