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野心大、根基不穩,張士誠保守、胸無大志,讓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陳友諒,張士誠自會不攻自破”的結論。
事后,大臣們都稱贊朱元璋有遠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后其實是劉伯溫的謀劃。
他就這樣不動聲色地隱藏著自己的治國才能,既避免了功高震主,又能讓自己的策略得以實施,這份智慧,絕非一般人能及。
最讓張其金印象深刻的,是劉伯溫用“畫”進諫的故事。
當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為帝后,心里一直有個難題:他想給立下大功的臣子冊封嘉獎,同時也想賞賜自己的親戚朋友。
可仔細一算,需要封獎的人足足有幾百號。
這幾百號人里,有他的叔伯兄弟,有他兒時的玩伴,還有妻子馬皇后的娘家人。
封吧,這些親戚朋友大多沒有立下功勞,純粹是“無功受祿”,朝中大臣肯定會不服氣,甚至可能引發朝堂動蕩。
不封吧,親戚們又會說他“當了皇帝就忘了本”,罵他六親不認,影響皇室的名聲。
朱元璋為此愁了好幾天,茶飯不思,甚至在朝堂上都有些心不在焉。
劉伯溫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煩惱,也知道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決,否則會留下隱患。
他沒有立刻進諫,而是在家中反復琢磨:直接說“不封親戚”,會讓朱元璋覺得自己不近人情。
說“全封”,又違背了治國的原則。
思來想去,劉伯溫決定用一種更委婉的方式。
這種方式就是畫畫。
劉伯溫鋪開宣紙,研好墨,按照自己的想法,畫了一幅看似簡單卻暗藏深意的畫:畫面中央是一個儀表堂堂的壯士,身著鎧甲,身姿挺拔,可頭發卻凌亂如麻,被分成十幾束,每一束頭發上都戴著一頂小小的烏紗帽。
畫好后,劉伯溫特意選了一個朱元璋心情煩悶的午后,帶著畫進宮,笑著說:“陛下近日為國事操勞,臣偶得一幅拙作,特來獻給陛下,愿陛下能解解悶兒,放松一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