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怎么和傳銷惹上了關系?張桐有點納悶,在李賽鳳的訴說中,張桐慢慢的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王學文這人吶因為唐氏綜合癥的關系,所以造成了語言和記憶上的一些障礙和手腳協調性不是很好。當然還到不了弱智的階段,不然當年不能讓他念到高中。雖然說他高中成績基本是年紀倒數,但至少高中課程是讀完了的。
當年高三上學期,張桐和同學們去ktv聚會喜迎新千年。之后張桐穿越了,王學文在學校里就張桐這一個朋友。所以他當時特別著急。幫著張桐父母忙前忙后的一直幫著尋找張桐。這王學文的成績本來就不好,這一分心學習成績就更不好。
學校里面開過大會,考慮著是不是讓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就不要參加高考,或者干脆高三下半個學期就不上了。到時候學校給他們發畢業證,但是學就別來上了。因為當時淮海的高中教育資源也是屬于緊張狀態。一個高中班里要擠上五六十個學生,甚至有的學校要擠上七八十個學生。
學生的座位已經小到坐進去就無法動彈轉身的地步了。學校希望能把一批不好好學習的學生勸回家去,把資源留出來給有機會上大學大專的同學。讓他們有一個更好的復習學習環境。
這話好說不好聽,但現實便是如此。1999年大學還是擴招第一年呢還沒有后來大學擴招到泛濫成災的地步,也沒什么私人院校之類的東西。99年高中考大學那難度可比二十年后高出不知道多少倍。即便是張桐讀的高中在區里也算是前十的高中,但是一屆能考進大學的也不算多。一個班級六十個人,能進一本線的大概就一兩個,能進二本線的有個三五個,再來就是進大專的可能再有個七八個。當時每一個有希望考進一本線的學生都是學校的寶貝,生怕病了壞了。
因為當時有三分之二甚至是更多的學生是沒什么機會進大學大專進行學習的。而二十年后,高三應屆畢業生考入大學大專的入學人數已經從99年的一百五十萬人暴漲到了六百多近七百萬人。二十年后的高中一個班級如果有六十個人,基本上就幾個人考不上大學。畢竟三百分都能念大學了嘛,實在成績差花點錢也能讀。
在當年的那種教育資源和社會背景的情況下,學校勸退一部分學習不好且愛搗亂的學生不讓他們參加高考,這是一件放到全國都算是很普遍,且所有人都認為很正常很正確的現象。
王學文原本也是在清退的行列,原本王學文學習不好,但至少上課積極認真啊。但是高三下半個學期他因為張羅著幫著找張桐,每天騎著自行車帶著尋人啟事的稿紙和漿糊桶圍著淮海城區到處轉到出貼尋人啟事。也因為這事啊,讓王學文的心漸漸不在學校上頭。
當時學校的教導主任就說了,把班上的刺頭不愛學習成績差還影響其他人學習的學生家長叫來做工作。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因為這些不愛學習的影響了那些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