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還是吃包子吧。”黃澤英現在覺得包子是個偉大的發明。至少沒有什么需要丟棄的邊角料不是。
就在黃澤英和唐靜母子兩人就晚上應該吃包子還是應該吃大龍蝦而爭論不休的時候,下班的黃剛回來了,并且還帶著一個很大的垃圾桶。
“來幫我搬一下。”因為垃圾桶有點大,所以黃剛搬著有點不太方便。
“老爸,你買個這么大的垃圾桶回來干什么啊!”黃澤英幫助黃剛把垃圾桶給搬了進來,不過他覺得黃剛的審美太爛了:“這個垃圾桶也太丑了。這么大一個,就和外面街道上的垃圾桶一樣,拿來放在家里多難看啊。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從街上偷來的呢。”
妻子唐靜也皺眉:“這垃圾桶你弄來干什么啊?這也太大了!而且還沒有垃圾分類的標志,都不知道應該怎么丟垃圾。”
面對老婆孩子的質問,黃剛揉了揉自己的老腰后說到:“這是解決我們家庭垃圾分類的神器。”
黃澤英、唐靜:“嗯?”
“這是一種新研制出來的垃圾桶,可以智能分類各種垃圾。”黃剛簡單的解釋了一句。
沒錯,這個大垃圾桶就是張桐提供的。
因為張桐對黃剛提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企劃,那就是承包下整個淮海的垃圾分類系統。
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企劃,一個三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一天能產生多少垃圾?這些垃圾不經過分類處理會造成多少污染?
而這些污染環境的垃圾會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經濟造成多少的危害?這是一個難以估算的天價。
中國現在要推行垃圾分類并不是頭腦一熱的決定,而是被逼到了一個不得不處理的份上了。
前三十年中國有環境換經濟,現在經濟起來也就要用經濟來治理環境了。
拒絕洋垃圾的流入,垃圾分類,工業的限排與污染處理等等。這一系列措施看上去很讓人感覺措手不及,但卻是為了下一個五十年中國繼續發展,讓下一代人還能擁有青山綠水而必須要做的選擇。
而在張桐的企劃中,一個巨大的中央垃圾處理站正在畫出雛形。
不是秦蒯仁最開始所規劃的家庭垃圾處理系統,而是集中性的大型垃圾處理分類系統。
“以社區街道垃圾回收站為第一級的垃圾分類處理中心。利用垃圾分類法陣來進行初級分類,先進行干濕垃圾分類處理。”
“接著在以分區垃圾回收站為第二級處理中心。這里設置一個更大更繁復的法陣,對干濕垃圾進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處理。”
“之后在以市區級垃圾回收站為第三級處理中心,將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自然降解這四大類的垃圾進行細分。塑料歸塑料,金屬歸金屬。可以填肥的濕垃圾直接運送給園林部門當作肥料處理。”
“有毒有害需要焚燒處理的垃圾運送到焚化爐。而我們還可以在市級的焚化爐上安裝一個空氣凈化法陣,將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害顆粒攔截下來。”
張桐為黃剛規劃出了一副動人心魄的藍圖:“到時候不僅僅是淮海,甚至是整個中國都可以使用這些法陣來進行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