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之地多平原,在平原之上多種植小麥等農作物,這就為造紙提供了原料,而且這些地方百姓多也多為貧困,所以在這里建造造紙廠也有利于帶動當地百姓進行致富。
決定之后,陶烈便在冬日里開始策劃起來,他先是在洛陽買了十幾間門面,然后又投資數百兩銀子在滎陽組建陶紙工廠,當一切完成后,已到了開春,開春后,雪花融化了,滎陽造紙工廠也開工了,他們以糧食來換取老百姓的秸稈,老百姓紛紛將秸稈送往陶烈在滎陽外組建的工廠中。、
工廠中第一批陶紙下線并且運到洛陽已是四月的事情了,陶紙到,陶烈又將他們運到了陶紙加工廠,陶紙加工廠根據需要將他們裁剪成不同尺寸,然后再裝訂成冊。
裝訂成冊后,陶烈又把他們運到洛陽陶紙商行進行銷售,紙張一出,價格便宜蔡侯紙兩倍之多,一時間購買紙張的世家大族數不勝數,在洛陽之地陶紙便一紙難求。
為此,陶烈不得不加辦工廠,他又在龔縣加辦工廠收購麥秸等作物進行紙張的制作,另外陶紙加工廠連天加夜的進行裁紙依舊供不應求。
造紙大獲成功后,陶烈陸續在河南尹東部開設造紙工廠,同時他又拿出許多銀兩進行污水處理,他要極大的減少污水帶來的損害。
紙張大幅度的增長后,洛陽大學后勤部門也開始大量的訂購陶紙,隨著陶紙的出現,毛筆等物品也急需起來,于是陶烈又開始研究毛筆和墨汁起來,漢末之時已經有硯臺與毛筆,陶烈又進行了改良和批量生產。
洛陽之地毛筆不盛產,所以陶烈計劃在吳郡與廣陵之地建造毛筆生產基地,利用那里的竹子來生產制作毛筆。
而硯臺洛陽之地便產,而且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便盛產在洛陽之地。
所以陶烈直接一條龍服務,他在陶紙商行中也兼賣精品硯臺與毛筆,這一生意做起來,在洛陽是順風又順水。
打造陶紙的工藝不提,話說,時間飛逝,轉眼到了191年的六月,六月是小麥豐收的季節,年前陶烈從彭城農學院引來了幾十名農學專家,農學專家入住洛陽大學皇家農學院,他們在農學院中首年便從洛陽各地招來了近百學子。
這些學子在皇家農學院中學到了施肥之法與育種之法,以及土豆辣椒種植之法,所以,冬日里他們又帶著工具又各自赴河南尹下屬二十一縣的府衙就任。
四月開春之后,洛陽二十一縣開始種植土豆與辣椒,雖然規模小,但是卻在嘗試之中,六月河南之地小麥豐收,陶烈按照賈詡等人的建議減賦稅,百姓多有余糧,而縣城之中土豆辣椒種植多有成功,陶烈便趁機在河南之地推廣土豆與辣椒種植。
這且不說,夏季到來,雨水增加,陶烈又號召百姓修水渠,開荒種地又拓寬各處河道,百姓皆感恩陶烈,陶烈也終于初步解決了百姓暫時吃的上的問題。
但是,此刻的天下依舊不太平,袁紹等人議立劉虞為帝,但是劉虞堅持不答應,各大諸侯內部又起爭斗,孫堅被袁術表為豫州刺史,但袁紹卻又改派周昂為豫州刺史,豫州刺史治所在沛郡譙城,但是譙城如今已經被納入到了陶烈底盤之中,于是孫堅只好把治所遷往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