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題。”趙老師對這個問題表示贊許,然后溫和地反問,“那么,你認為當時的游牧民族能稱為文明嗎?”
“額,應該不算。”男生推了下眼睛,尷尬地說道。
趙老師輕輕點了點頭,示意男生坐下,而后繼續講道:“武功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文治。”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君王,他在統一后的六年里,做了許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這里指的不是修建水壩、架設大橋這樣的工程。”
“而是他在統一后的六年里,一手奠定了華夏兩千多年的統治基礎和框架。在這六年中,他在做那些前無古人,根本沒有參照的決策時,幾乎全都沒有做錯。”
“他這六年來的隨便哪一件事拎出來,按在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將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圣君,哪怕是按在司馬睿那樣的皇帝上。”
“老師,你想說的是司馬衷吧。”下邊的學生紛紛提醒道。
“哦,對對,司馬衷,口誤了。”
趙老師不好意思地笑了下,繼續說道:“不過由于嬴政干的猛事太多了,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大家提到他的時候,基本都是對他的功績一筆帶過,然后就開始說他是如何敗家的了。”
“這其實并不客觀,嬴政跟華夏歷史上所有的禍國之君都有所不同,他禍亂彌天,但他奠基千年,
秦朝,嬴政望著天幕,有些出神。
“禍亂彌天,奠基千年?這是后世學者對他的評價,還是說是這個人對他的看法?”
嬴政不知道天幕中的這個學者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但他確實想聽一聽他做的那些事對后世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
這時,趙老師將ppt翻到了下一頁,屏幕上顯現出嬴政和李斯的畫像。
他先是用激光筆在嬴政的畫像上點了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嬴政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是選擇郡縣制,還是分封制?”
“當時主流的意見是將燕、齊、楚這些遠離秦都的地方,分封給嬴政的兒子們,以此來達到鎮守地方,安撫舊貴族的效果。”
“嬴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喜歡,于是這時候李斯站出來說話了。”
“李斯是這么說的,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時候,基本都是同姓的子弟,最開始確實保持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初中。”
“但幾代人過去之后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再見面很不得把狗腦子都打出來,哪里顧得上什么同宗之情。”
“春秋戰國爭霸了幾百年了,現在好不容易統一,那就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是要走郡縣制的道路,將天下權力匯聚到中央。”
“即便要恩賜宗室和功臣,可以通過金錢方面的重賞,分錢不分權,全國沒有能夠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較安全的方針。”
“嬴政聽后覺得說的真好,還是老李的覺悟高,于是拍板說,天下紛爭不斷就是因為侯爵,王爵們的存在,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安定,那就不能再走老路了,就按李斯說的辦。”
“李斯在這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上,幫助華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從此奠定了一條分久必合的道路,”
“從此,‘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這一概念開始淡出歷史舞臺,全國各地緊密團結在中央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天下一統’的理念從此烙印在華夏人的思想中。”
“從那一天起,哪怕中間出現了好幾次幾百年的大亂世,比如三國,比如五代,可無論打成什么樣,分裂了多少年,總會有一股最強的力量,最終再一次將這片古老的土地,統一為一個整體。”
“因為在后世子孫的心中,整個華夏大地本就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后人深信,前人能做到的,他們同樣能夠做到。而開創這一偉業的,正是秦朝!”
這時一個胖胖的男生舉手站了起來:“老師,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秦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天下一統這個概念真正在華夏人腦海中成型,應該是漢朝的功勞。”
他剛說完,一名女生站起來反駁道:“不對,如果不是秦首先提出這個概念,那么漢根本想不到一統天下的概念。
就像秦滅之后,項羽將各路諸侯封王一樣,他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版本,根本沒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