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生回道:“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趙老師:“……”
“你聽聽你說的這是人話?”趙老師指著那男生笑罵道。
“土路。”這時第一排的一個女生說道。
“對嘍,就是土路!”
“其實我們現在去鄉下,很多道路依舊是土路,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土路被大車壓的不成樣子。”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么會把路壓成這樣呢?或者說什么時候大車會留下深深滴車轍印呢?”
這次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道:“下雨天。”
“沒錯,就是下雨天,下雨的時候,土就變成了泥,走起來就費勁了,還會產生深深地印記,這就造成了我們看到很多土路基本都有深深的輪胎印記的原因。”
“但即便是這樣,那路其實還是能將就用的,無論是大車還是小車基本都能將就過去。”
“但在過去這路就過不去了,因為現在我們用的是橡膠輪胎,而古代是木頭做的輪胎。”
“即便是現在的橡膠輪胎也有崴泥的時候,更何況當年的木頭輪子呢。”
這時,趙老師翻到下一頁ppt,展示了一張深深的車轍印記照片。
洛璃估計,這車轍印至少有三十厘米深。
她看了一眼手機,看到許多認同的彈幕,便知道這圖片上的景象應該是真實的。
“在當時,車輪反復碾壓過后,會形成和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轍,這兩輪之間的距離便被叫做‘軌’。”
“長途運輸時,如果能讓車輪始終沿著硬地車轍行駛,就會非常平穩,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就像大雁南飛時,后面的大雁比較省力一樣。”
“不是沒有車轍的路不能走,而是如果不沿著成千上萬人幾十年來形成的車轍走,你將走得慢,車輛也容易損壞。”
“我們在看兵書的時候,常常看見書中形容一個地方道路狹小叫做‘車不方軌’,就是說這條道路狹窄到只有一輛車能走的車軌,基本相當于今天的單行道。”
“如果這時候兩輛車碰頭了,那可就費了勁了,因為就要論論誰該把誰的車轍讓出來。”
“這基本相當于今天單行車道,兩車碰頭的場面。”
“古往今來,因為這個可沒少起沖突,你們可能會想,這有啥的,大不了就讓一讓唄。”
“這還真沒那么簡單,當年讓車轍一件很費勁的事,你們看一看這么深的車轍,你把車從中拉出來得有多費勁?”
“有個成語叫做‘改弦易轍’,意思是改變不適宜的方向或方法,這個詞多通常是用來形容改革的風險和困難的。”
“改弦,弓有斷的風險,易轍,要使出牛馬力氣才能突破困難。”
“所以知道車轍對古代運輸的意義了吧,那么我們也就知道了,秦始皇為什么要將全國的車軌進行統一。”
就在底下的學生們期待趙老師繼續講下去的時候,他抬手看了看表,笑著說道:“先休息十分鐘,十分鐘后我們再講。”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