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
趙老師接著講解道:“在古代,語言是沒辦法大規模規范的,因為它根本無法量化。”
“哪怕你派人去地方推廣官話,用不了幾天你的口音就會被當地人帶偏。比如我大學是在東北讀的。”
“結果大學畢業回來的時候,我發現我口音完全變了,膝蓋清一色說成波棱蓋,馬路邊一律說成馬路牙子,到現在我都工作四年了還沒板過來。”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在當時統一語言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文字就顯得十分重要。”
“嬴政力主拍板進行了文字改革工作,而這個項目的執行人還是李斯。”
“他參照六國的文字,創造出了一種形體勻稱、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秦篆’,也稱‘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并廢除了其他六國的文字。”
“同時,秦始皇不僅采納了李斯的小篆,還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作為兩套并行的文字方案。”
“隸書比小篆更簡潔,更便于書寫,因此逐漸受到了全國各地人民的歡迎,成為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趙老師又翻到下一頁ppt,上面展示了小篆和隸書的碑文。
“就這樣,小篆作為秦國的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朝廷正式文件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文件基本都是用隸書來抄寫,自此,官方和民間的表達雙軌制也基本確立了。”
“而統一且簡化后的文字,不僅從日常交流等文化層面上,幫助秦國完成了消化六國的第一步,它還衍生出了一項影響千年的另一制度——官-僚制度。”
“現在我們一聽到這兩個字,就感覺不是好詞,認為這代表著高高在上,代表著推諉扯皮,代表著效率低下。”
“但實際上這個詞的原本含義,以及整個的官-僚體系,幾乎是華夏幾千年來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當文字被統一后,官-僚系統的根本也就被夯實了,這個根本就是能熟練使用標準文字,作為有效的交流方式,執行國家法律和軍國大事部署的專職群體形成了,也就是官和吏。”
“而官吏的形成,使得頂層的決策能有效傳達到社會的最底層,最底層的聲音也能通過渠道傳遞到中央,龐大的國家機器才能有效運轉。”
“文字的統一,后來被歷任的統治者高度重視,民間是不允許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也只能官方出版。”
“因為如果對文字不重視,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因為麻煩,而自己造出很多簡化的字,這一點經常在網上沖浪的你們,肯定是深有體會。”
“所以這要是不管控,用不了多少年,民間就會出現一堆亂七八糟的字,那大家就都不認識了,到那時文化和政策也就輸出不過去了。”
“再過些年,這些地方的文化和溝通就有了壁壘,就更別提什么統一了,一旦文字亂成嘔州那樣,那肯定也會變成一村一國。”
“所以說秦始皇統一文字,這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影響極其深遠!”
“文字說完,我們再來看看秦始皇的第二步——車同軌。”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詫異,為什么這能算是大功績呢。”
“前邊提到的書同文,這事就算我不細講,其實在座的各位多少也能理解。”
“可車同軌這東西,不就是把每輛車車輪間的距離固定嗎,這也能算是功績?也好意思吹牛?”
“現在的車從qq到suv,我愛什么樣就什么樣,不高興我騎獨輪車,高興了我整輛三輪開開,反正你管不了我。”
“這么一想,車輪間的距離都要管,這實在是管的太寬了,這怎么能算功績呢?對吧。”
有的學生又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其實這項制度還真沒那么簡單,這個改革無異于一項跨時代意義的運輸革命。”
“我問你們,當年的路是什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