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長大后的朱翊鈞也遺傳了祖父的很多秉性,比如在位時間很長,并且常年不上朝。在朱翊鈞4歲那年,明世宗朱厚熜駕崩,裕王朱載垕即位,史稱明穆宗。由于朱翊鈞前面的兄長夭折,因而朱翊鈞順理成章地被立為了皇太子。
明穆宗在位6年后駕崩,年僅10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登基,改年號萬歷,由此開始了他的統治。
由于皇帝年紀太小,無法獨立處理朝政,因而內閣大學士與司禮監太監的職權就變得格外重要。大學士張居正便聯合太監馮保一起對抗當時的首輔高拱。
馮保仗著自己深受李太后與小皇帝的寵幸,在李太后面前進讒言說高拱對皇帝不敬,密謀擁立藩王,還在內閣發牢騷。
李太后和小皇帝當即就下旨把高拱趕出了京城。張居正升任首輔之后,靠著李太后的信任和馮保的支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用戚繼光等名將整頓邊防,平定叛亂,清丈土地,推廣一條鞭法,使得年幼的萬歷皇帝對張先生非常敬重。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歷開始對張居正的權威產生不滿。1582年,張居正病重,萬歷特別下旨加封張居正為太師。9日后張居正病逝,終年58歲。
御史言官們早就對張居正的強勢專橫非常不滿,如今張居正去世,這些人就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把張居正說成禍亂朝政、大逆不道之人。
而萬歷則照單全收,他下旨將張居正抄家,前去抄家的錦衣衛不僅沒收了張家的全部家產,還逼死了張居正的長子。事情鬧大以后,萬歷才連忙叫停。
沒有了張居正的掣肘,萬歷覺得自己可以無所顧忌地行使權力了,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言官們不僅敢罵死去的張居正,也敢直接向皇帝開炮。
在張居正去世后不久,萬歷有了自己的嫡長子。萬歷派李如松統領4萬大軍入朝作戰,在平壤之戰中取得大捷,以死傷不到千人的代價擊潰了上萬日軍,小西行長倉皇逃竄,明軍順利收復了朝鮮的多個城池。
之后一路南下乘勝追擊,在漢城以北的碧蹄館與日軍遭遇,雙方激戰一日,死傷慘重。由于糧草供應不足,朝鮮國內未流行戰爭陷入了僵局,中日兩方開始議和談判。
正當兩方議和使臣互相坑蒙拐騙的時候,明朝的播州又發生了叛亂,楊應龍起兵造反,由于明軍準備不足,被叛軍打得節節敗退。朱常洛是由恭妃王氏所生,按照明朝立嫡立長的規則,如果萬歷沒生兒子,那么朱常洛就會是下一任太子。
然而正因為這個皇長子的身份讓朱翊鈞、朱常洛、王氏三人都無比的痛苦。原來王恭妃本是李太后身邊的宮女,有一次萬歷在向母后請安時臨幸了王氏,不久后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在母親的要求下,萬歷才不情不愿地冊封王氏為宮妃。
1586年,鄭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李太后大喜,這回更是徹底地把王恭妃母子忘在了腦后,對言官們不依不饒地讓自己早立太子,萬歷非常反感,索性就不上朝了。其實這在明朝也不是什么新鮮事,萬歷的爺爺朱厚熜就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是百官提交上去的奏章都能得到及時的批復處理。
而萬歷的不上朝則是連奏章都不批,京城地方提交的奏章都如泥牛入海一般杳無回音。雖然有不少是催促立太子的長篇大論,但也不乏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意見。
在皇權極度專制的明朝,皇帝如果不管,那么帶來的后果將會是災難性的,因而后世才有評價說明朝實則亡于萬歷。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