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后,齊國也陷入了內亂。為當上國君,齊國5位公子紛紛起兵作亂,即使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齊桓公死后,諸侯霸主的位置空了下來。
此時,宋襄公決定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自己當霸主。然而宋國只是個小國,根本沒有稱霸的能力。
當時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是齊國和楚國,因此鄭國認為比起宋襄公,支持楚成王當霸主勝算更高。但鄭國支持楚成王的行為卻惹怒了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不敵只能向楚國求救。
宋楚泓水之戰就此爆發。泓水之戰中,宋國本來可以趁楚國渡河的時候出兵,把楚國打個措手不及,沒想到宋襄公卻認為這樣不太仁義,硬是要等楚軍渡完河,擺好陣型再出手。
沒想到等楚軍做好準備后,宋國卻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被射中了大腿,4年后就離世了。
就在宋楚圖謀稱霸的時候,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公元前636年,他殺死晉國國君晉懷公,自己當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
他上位的時候正值周朝爆發“王子帶之亂”,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聯合敵人軍隊攻打周朝都城,周軍大敗,就連周襄王都被趕出了都城。
見此,晉文公抓住了機會,他派兵平定了王子帶之亂,還把周襄王送回了都城。為感謝晉文公,周襄王把陽樊、溫、原、狐壤四塊封地送給了他。
公元前633年,楚國聯合鄭、蔡、徐等國圍攻宋都商丘,企圖擊敗宋國稱霸中原。宋國見狀只能向日益崛起的晉國求援。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兵與楚軍對峙,城濮之戰就此爆發。由于楚國將領子玉率軍冒進,楚軍吃了敗仗。城濮之戰獲勝后,晉國召開了踐土會盟,晉文公也成了這一時期的霸主。
公元前628年,鄭國國君鄭文公與世長辭,隨后晉文公也駕鶴西去。秦穆公認為這是攻打鄭國的好機會,他派兵長途跋涉,想要趁機偷襲鄭國。
沒想到秦軍的蹤跡竟然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了。弦高見狀一邊派人回國報告,一邊以鄭國君的名義送給秦軍12頭牛,還對秦軍說:“鄭國已經知道了秦軍要來,特地讓我送來勞軍的物資。”
秦軍將領見狀只能放棄偷襲,撤兵回國。沒想到撤兵途中卻在崤函地區中了晉國的埋伏,全軍覆沒。這次戰役被稱為崤之戰,讓秦穆公明白想要以秦國的實力稱霸中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幾番思考過后,他決定掉頭向西發展。他招攬了謀士由余,在由余的幫助下滅掉了西戎12個國家,自此稱霸西戎,被當時的天子周襄王封為西方諸侯之伯。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離世。
此時有實力稱霸中原的只有晉、楚兩國。公元前613年,楚國迎來了一位明君——楚莊王。他任用孫叔敖等能臣興修水利,平定叛亂,讓楚國走上了強盛之路。
隨后,楚莊王就起了北上爭霸的心思。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天子名義攻打陸渾之戎,行軍途中,楚軍抵達周朝都城洛邑附近。
當時的天子周襄王派使臣慰勞楚莊王,但在見到使臣之后,楚莊王竟直接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一直是天子權力的象征,詢問九鼎輕重無疑暴露出楚莊王想取代天子的野心。
討伐完陸渾之戎后,楚國又盯上了鄭國。鄭國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位于晉國南下中原的行軍路上,因此為防止晉國南下,楚國一定要先一步拿下鄭國。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兵圍攻鄭國,晉國也派兵救援鄭國。兩國軍隊在邲地開戰,史稱邲之戰。
由于楚莊王親自坐鎮,加之晉軍內部將帥不和、各自為戰,楚軍輕松取勝。邲之戰的勝利讓楚莊王登上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91年,楚莊王離世。
與此同時,處于江浙一帶的吳國和越國漸漸發展起來。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打越國,結果被越國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重傷離世。
他的兒子吳王夫差接過攻伐越國的重任。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越王勾踐被迫求和。隨后,吳王北上與齊、晉兩國爭奪霸主之位。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