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后,剛剛晉升為監察御史的韓愈便遭遇了關中大旱。看著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而身為京兆尹的李實卻封鎖消息,謊稱百姓安居樂業。
韓愈義憤填膺,毅然上奏《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揭露真相,為民請命。可他沒想到,這一正義之舉卻反遭誣陷,韓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在陽山,韓愈并未因被貶而消沉,他將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帶入當地,促進了當地的文明開化。
然而,韓愈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會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元和十四年,一場信佛狂潮席卷長安城。唐憲宗為求長生不老,大肆供奉佛骨,搞得全國上下烏煙瘴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韓愈對此極為反對,毅然上書《論佛骨表》,直言信佛的皇帝都早死。此舉徹底觸怒唐憲宗,韓愈險些被處死,好在宰相裴度等人極力求情,他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不曾想,韓愈僅用了8個月就把潮州變成了一座文明之城。為了推動當地發展,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祿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將最大的江改名為韓江,把他登過的山改名為韓山。直到現在,潮州還有將近4000人的名字里帶有“韓”字或者“玉”字。這就是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長慶二年,鄭州發生兵變,節度使被殺,朝中官員無人敢前往平亂。此時已經54歲的韓愈再次站了出來。
他單槍匹馬深入敵營,面對叛軍的刀劍威脅,他毫無懼色,憑借著自己的雄辯和大義凜然,成功說服叛軍退兵,化解了一場危機。蘇軾曾評價他“勇奪三軍之帥”,這是何等的贊譽!
在文學上,韓愈更是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古文運動。
在他之前,文章多注重形式,華而不實。韓愈反對六朝駢體文風,主張復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主張“文以載道”。他的文章質樸無華,氣勢雄健,自成一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為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這場運動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文壇,還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之所以能夠讓蘇軾、歐陽修這些文學家崇拜,更多的正是因為他做到了橫渠四句的下一句:“為往圣繼絕學”。
公元824年的冬天,這位一生都在為理想和正義而奮斗的文人在靜安里的家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終年57歲。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他的文章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人。
【他在千古科考第一榜中奪得狀元,被譽為千古第一狀元,卻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歷史小知識宋朝】
他是千古第一狀元。彼時的科舉考試中,有三人成為了唐宋八大家,有9人后來官至宰相,有24人被《宋史》單獨列傳。
即使是強如蘇軾、蘇轍,也僅位列前三,而身為狀元郎的他,只有一首詩傳世。蘇軾卻直言,論才學,百年無人能望其項背。他的名字甚至很多人聽都沒聽過,他就是千年科舉狀元之星——張衡。
張衡,字子平,1000年前出生于福建南平。他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憑借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華,在北宋嘉佑二年的科舉中一舉奪魁。
這場科舉,不僅參加的人數達到了40萬之多,其人才濟濟也是后無來者,堪稱人間大家。考官是文豪歐陽修,閱卷老師也都是牛人。
這場考試進士科錄取的人只有388人,但這388人里面包括了唐宋八大家之三的蘇軾、蘇轍、曾鞏,程朱理學的創始人程顥和程頤,說出“橫渠四句”的張載,還有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干將張璪、曾布、呂惠卿等人。之后更是有9人官至宰相,24人在《宋史》中單獨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