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使得這次科舉被譽為中國青年科舉第一榜。
然而,本次科考的狀元張衡在后世卻鮮為人知。狀元及第后,張衡踏上仕途,出任湖州通判。在這個崗位上,他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政治才能和敏銳的洞察力。
他很快發現了財政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吃空餉現象尤為嚴重。他果斷建議朝廷清理這些不干事、卻享受俸祿的人員,同時加強財政收支的監督審計,提前做好預算編制管理,以增強財政計劃的合理性,減輕百姓負擔。因此,他也是最早提出財政預算制度的人。
這些建議切中時弊,卻也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遭到了朝中權貴的猜忌與排擠。不久后,張衡被排擠出朝堂,先后擔任汝州、潁州知州。1068年,張衡出任鄭州知州。到任后,他深入民間了解民生疾苦。
他發現袁武經所管轄的閑置土地面積龐大,多達4200頃。這些土地長期荒廢,未得到有效利用。張衡深知土地對百姓的重要性,于是上奏朝廷,建議將這些土地重新分配給百姓耕種。
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百姓的土地需求,促進了農業生產,也贏得了朝廷的認可與贊賞。隨后,他被召回京城,擔任太常寺判官。
1072年,張衡迎來一次特殊的使命——出使遼國。遼國皇帝見他是一介文人,試圖在酒宴上讓他射箭,以此羞辱他,展現遼國的武力優勢。然而,張衡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他技術精湛,連發連中,令遼國君臣大為震驚,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在出使期間,張衡還敏銳地察覺到遼國軍隊松懈、政治斗爭激烈的情況。
回國后,他立刻向皇帝奏明,并建議趁機出兵收復燕云地區,增強北宋邊防實力。可惜,他的建議未被采納。
回到朝堂后,張衡依舊秉持著正直敢言的性格。他看到不少學者不懂歷史就編撰《歷代地系兵載》,與宰相張璪發生了沖突。
面對宰相張璪的反對,他毫不退縮,接連上奏書爭辯,甚至直接控告到宋神宗面前。最終,他雖然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性,但也因此再次被排擠出朝,擔任常州知州。
在常州,當地立法禁止百姓販鹽。他深知百姓販鹽多是為了維持生計,這樣的禁令只會讓百姓陷入困境。于是,他果斷取消了這一禁令,讓百姓能夠正常謀生。
在鎮平知府任上,面對時常泛濫的滹沱河,他親自主持修筑河堤20多丈,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襲,保護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張衡一生輾轉多地,歷任多個州府的知州,每到一處,他都能清正廉潔,為民辦實事著稱。他不追求個人的聲名遠揚,只專注于為百姓謀福祉。
1099年,這位實干家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5歲。盡管張衡在后世的知名度遠不及蘇軾、蘇轍等人,但他的一生卻值得我們銘記。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張衡這樣的實干家。
【他一生沒有當過官,卻生活的瀟瀟灑灑,就連李白河王維都愿意當他的小迷弟歷史小知識孟浩然】
他是大唐最牛的求職者。年僅十八,便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卻一生未能踏入仕途。因為愛喝酒,他不僅丟了官,還丟了性命。他擁有盛唐最牛的朋友圈,無數詩人和權貴都封他為偶像。
李白向他表白,王維為他作畫。然而,晚年卻因為王昌齡的一頓酒,他把自己喝沒了。他就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陽的一戶書香世家。襄陽這座英才輩出的城市,不僅賦予了孟浩然靈秀的氣質,更在他心中種下了對自由與隱逸生活的向往。
孟浩然自幼飽讀詩書,才情出眾。作為孟子的第33代孫,他的名字來源于孟子的一句名言:“養吾浩然之氣”。
年少時,他深受襄陽耆舊傳中龐德公的影響。龐德公攜妻兒隱居鹿門山的故事,讓孟浩然心生神往,也為他日后的隱居生活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