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次相聚卻成了他生命的終點。盡管醫生告誡他忌酒、忌海鮮,孟浩然依然不顧勸阻,導致背上的毒瘡發作,最終不幸逝世,享年52歲。
孟浩然用一生詮釋了對自由和詩歌的熱愛。雖求之未得,卻在詩中尋得了自在的人生。他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僅在于功名利祿,更在于對內心真實的堅守。
【詩魔,詩王,還是詩仙?他的一聲,風流,獨身至三十七歲,致死都沒能放下一個人。#歷史#小知識#唐朝】
有人說他是“詩魔”,有人說他是“詩王”,而唐玄宗曾預備親封他為“詩仙”。在唐朝2000多位詩人中,若論最出名的,除了李白和杜甫,就數他了。
他原本是最癡情的詩人,晚年卻風流成性,妻妾成群,妻子去世三年后,家中一度養活了近100只家禽。他就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香山居士白居易。
說到白居易,就不得不提起他的身世。白居易的父母是近親結婚。他的父親在發妻去世后,續娶了自己的外甥女,然后生下了白居易。
從輩分上來說,白居易的母親也可以算作他的表姐。公元772年,白居易降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小官僚家庭。
他自幼天賦異稟,五六歲學詩,9歲通韻律。十五六歲時,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盡顯其非凡才華。
此后的他意識到科舉之路的重要性,從此發奮苦讀。16歲那年,白居易懷揣著自己的詩集前往長安拜謁大詩人顧況。
由于當時的白居易毫無名氣,所以當顧況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時,調侃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可翻開詩集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顧況不禁驚嘆,改口稱:“如此才華,居藝不難。”這一番經歷也成為白居易詩壇之路的重要開端。
此后,白居易繼續苦讀。28歲時,他以第4名的優異成績高中進士。同榜中最為年輕,“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盡顯少年得志的意氣風發。
這一時期的他不僅在仕途上邁出關鍵一步,也在愛情中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傷痛。
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始于11歲。當時因藩鎮割據,白居易隨家人遷至安徽符離,與鄰家女孩湘靈相識相知。
兩人青梅竹馬,漸生情愫。湘靈的純真與美麗讓白居易深深著迷,他用“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來贊美她。然而這段感情卻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
白母認為湘靈出身寒微,與世代官宦的白家不相匹配,多次拒絕白居易的求婚,甚至以死相逼。這段無奈的戀情讓白居易寫下“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
34歲時,他與好友同游仙游寺,談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有感而發創作了《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其實對李楊愛情的悲嘆,也是他對自己愛情悲劇的深刻反思。
此后,白居易被召回長安,擔任翰林學士、左拾遺等職。任職期間,白居易秉持政治之心,屢次上奏,請求革除弊政,創作了大量諷喻詩。
如《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深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百姓的疾苦;《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展現了農民勞作的艱辛。《新樂府》50首更是以詩為鑒,指斥權貴的腐敗與朝廷的昏庸,令權貴們聞之色變。然而他的直言也為自己招來禍端。
815年,宰相武元衡被暗殺,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卻被指責越職言事,遭誹謗后被貶為江州司馬。這一人生的重大轉折,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世態炎涼和官場的險惡。
后來,他在漂泊中偶遇琵琶女,其神韻與湘靈相似。當晚,他便寫下《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道盡人生的滄桑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