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質樸平實。他在《飲酒》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盡顯他超凡脫俗的心境。
他開創了田園詩派,很多詩人都喜歡他的詩。李白曾作詩“夢見吳道子,堪掛馬鞭。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表達了對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對陶淵明的詩愛不釋手,曾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蘇軾更是坦言:“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并認為李白、杜甫等人與陶淵明相比都略遜一籌。
才女李清照以“陶淵明以南窗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為靈感,為自己取號“易安居士”。由此可見,陶淵明在文學圈的地位舉足輕重。
公元427年,陶淵明在尋陽與世長辭。據說他離世時貧病交加,但我猜他心里肯定沒啥遺憾,因為從辭官后他就過上了自己一直想過的生活。
他這一生五次為官,又五次辭官,在官場的泥潭中掙扎,在田園的懷抱中找尋自我。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應堅守內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當我們在現實中感到疲憊不堪時,不妨讀一讀陶淵明的詩,感受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與從容,或許能從中找到慰藉與力量。
【她是大唐第一頂流,也是大唐第一才女,卻孤苦終老歷史小知識唐朝】
她是日常第一才女,唐朝存詩數量最多的女詩人,發明了我國第一張彩箋,風靡長安。
年紀輕輕便日進斗金,白居易、劉禹錫爭先做她的“榜一大哥”,可惜她卻被渣男拋棄,孤獨終老,晚年更是選擇了出家。她就是大唐第一明星女詩人,詩壇“孔雀”——薛濤。
公元768年,薛濤出生于長安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薛鄖雖然官職不高,卻清正廉潔。雖說家里不算大富大貴,但薛鄖特別疼愛這個寶貝女兒。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薛鄖卻對女兒的教育極為重視,親自教導她讀書識字,研習詩詞歌賦。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薛濤8歲便能出口成章。
有一天,父女倆在院子里乘涼。薛鄖看著院中高大挺拔的梧桐樹,詩興大發,就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
年幼的薛濤不假思索,當即接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薛鄖聽聞,先是驚嘆于女兒的才華,但細細品味后,心中卻涌起一絲不祥之感。
這兩句詩似乎隱隱暗示了薛濤為愛漂泊不定、迎來送往的命運。誰能想到,后來竟真的應驗了。
薛濤14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太耿直,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被貶到蜀地的成都。后來,薛鄖又在出使南詔的途中染病去世。
這一下家里的頂梁柱倒了,薛濤和母親一下子沒了依靠。擺在薛濤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嫁人,可就她家當時的情況,想當正妻根本不可能,只能給人做妾;要么自力更生,打工養活自己和母親。
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斗爭,16歲的薛濤咬著牙走進了成都樂坊,成為一名歌伎。那時候的歌伎主要就是唱歌跳舞,陪那些當官的、有才的文人吟詩作對,是賣藝不賣身的。
對從小在書香家庭長大的薛濤來說,詩詞歌賦就是她的拿手好戲。她人長得漂亮又有才,很快就在樂坊里出了名,成了成都樂坊的大明星。
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們紛紛慕名而來,不惜千金,只為能與美人共飲一杯,吟詩一首。像白居易、劉禹錫、杜牧這些大詩人都曾是她的座上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