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尋陽。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寒門,卻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勛。受此影響,陶淵明從小就想著以后要像曾祖父一樣為國家出力,光宗耀祖。
那時候的他天天捧著儒家經典苦讀,心里裝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向。
然而,8歲那年父親的驟然離世,讓原本平靜的家庭陷入困境。沒辦法,他只能跟著母親去投靠外祖父孟家。孟家身為魏晉名士,才學橫溢,卻對名利看得很淡,整天和大自然打交道。
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陶淵明的性格中逐漸融入了“性本愛丘山”的因子。雖說他挺羨慕外祖父灑脫自在的生活狀態,但內心深處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依然強烈。
20歲時,陶淵明初次踏入官場,擔任江州祭酒一職。這職位事務繁雜,要處理田租、戶口、農村水利等諸多事宜,猶如領導的得力助手。
然而沒過多久,他便選擇了辭職。據《宋書》記載,他的離職原因是“不堪吏職”,但實際上真正令他難以忍受的是上司王凝之的昏庸無能。
時光匆匆,6年轉瞬即逝。此時的陶淵明已為人父,家中5個孩子嗷嗷待哺,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再次將目光投向官場。
恰逢此時,江州刺史桓玄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發現桓玄野心勃勃,正謀劃著推翻東晉王朝。這一事實讓忠君愛國的陶淵明內心充滿了苦悶與掙扎。
公元401年,母親不幸去世,陶淵明以回家守孝為由辭去官職,離開了桓玄。此年桓玄攻入建康,圖謀篡位。
而在家守孝的陶淵明心中默默期待著能有機會討伐他。于是公元404年,陶淵明投奔了準備討伐桓玄的北府軍將領劉裕。
同年6月,桓玄兵敗被殺,劉裕因平叛有功而大權在握。但很快陶淵明便察覺到劉裕與桓玄沒啥兩樣,同樣覬覦著皇位。這下陶淵明又失望了,沒待多久,又從劉裕那兒辭職了。
后來,他又在劉敬宣手下當參軍。結果這劉敬宣性格軟弱,在亂世里自己都顧不上,陶淵明最后也辭職了。無奈之下,陶淵明只能再次回歸家鄉,“裸辭一時爽,沒錢淚兩行”。
回歸田園的陶淵明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之中。為了生存,在叔叔陶夔的引薦下,他最后一次踏入官場,出任彭澤縣令。
這工作待遇還行,縣里有100畝公田,收成全都歸他。可誰能想到?剛上任沒多久,上面派督郵來檢查工作。這督郵仗著自己有點權力,要求陶淵明身著官服,備好禮品,畢恭畢敬地前去迎接。
這一要求徹底激怒了陶淵明。他一怒之下喊出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毅然決然地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從此徹底告別官場,踏上隱居之路。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篇《歸去來兮辭》不僅是他對官場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回歸田園、回歸自我的宣言。
從此,那個在官場中掙扎糾結的陶淵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田園詩人。
隱居后的陶淵明雖生活清苦,卻樂在其中。他寫了好多詩描繪自己在農村的日子,像“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遠離了官場的喧囂與紛擾,他盡情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不過,農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
陶淵明得自己下地干活,可他不太會種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草長得比豆苗還旺,但他也不在乎,覺得只要能按自己的想法過日子就行。
后來一場大火把他家房子燒沒了,日子變得更艱難,有時候甚至得去別人家討飯吃。可即便這樣,他還是樂呵呵地在詩里找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