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十分清楚拿下西陵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一批精兵對此地展開了偷襲。
張政卻以為杜預剛剛上任,并不會立即發動進攻,便沒有加強戒備,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杜預會突然派兵偷襲。
結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吃了敗仗。
杜預并未在戰后再次進攻,而是揣摩起了張政的心思。他猜測張政一定會因為害怕懲罰而不如實稟報戰況,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個借刀殺人。
他知道吳主孫皓生性多疑,對很多大臣都不信任。于是他派人把西陵的戰俘送到了東吳的首都建鄴。結果如他所料,孫皓直接將張政換成了劉憲,而將帥的更替又動蕩了吳軍的軍心。
杜預眼見時機到來,立即上書司馬炎請求開戰,可是司馬炎又因為反戰派的一些言語變得優柔寡斷,最后竟然把滅吳計劃推遲到了下一年度。
杜預遇見司馬炎變卦,又先后兩次上書陳述了自己的意見,最后還是因為張華的勸說,司馬炎才同意了開戰。
之后,杜預因為指揮得當,屢出奇謀,先取江陵,再戰荊州。他又配合其他地區的各路禁軍向孫吳的都城建業發動了圍攻。
整個滅亡之戰的走向完全處于他的預設之下,最終西晉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的分裂狀態,中國重歸一統。杜預在此次戰役中斬殺俘獲了對方高級官吏14人,中級官吏多達120人。
正是因為杜預的學識猶如兵器,將文略才智于一身,才被尊稱為“杜運”,也因此位列于文武二廟之中,更是被一些現代人說成了當今的穿越者。
【摸金校尉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曹操是否真的是摸金校尉的祖師爺#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摸金校尉、發丘天官、搬山道人,這些在小說中出現的盜墓門派,在歷史中是否真的出自曹操之手?“人點燭,鬼吹燈”這樣的說法是否真的存在?
又是否真的有那么詭異?本期視頻,我們就來了解天下霸唱筆下的摸金校尉在真正的歷史中究竟是怎樣的。
故事要從梁孝王劉武的陵墓說起。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景帝的親弟弟,于公元前168年被封為梁王。
由于漢景帝對劉武特殊照顧,竇太后又對他特別寵愛,再加上他曾經評判過七國之亂,所以根據《史記·梁孝王世家》的記載,劉武擁有著巨大的財富。
在其死后,還有40余萬斤黃金藏于府中。劉武一直有個太子孟,雖然至死也沒有繼位,但他的陵墓級別卻不亞于皇陵,其面積將近700㎡,墓內的珍寶更是無數。
直到東漢末年,袁紹為了討伐曹操出師有名,在官渡之戰前夕,讓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了一篇《為袁紹檄》。
文中歷數了曹操的各項罪狀,意思是曹操為了解決軍餉問題,親自帶兵挖掘了梁孝王陵,不僅破壞了棺木,還掠奪了墓中的陪葬品。
甚至還專門設置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官位,用于實施盜墓勾當。凡是被他們去過的墓,墓主的骸骨都會暴露。
我們都知道,漢朝以孝治天下。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孝”對于漢代社會的影響很大,包括人在死后,其家屬也會盡量安排厚葬。
所以在那個“死者為大”的傳統之下,挖人祖墳的勾當必定會被世人唾罵。但曹操一直以匡扶漢室自居,所行之事均會以天子名義,可見他對自己名聲的重視程度。
而曹操在歷史上是何等奸雄,從不輕易落人把柄。危難之下,即使他想動別人墳墓,也不會專設一個摸金校尉的職位,明目張膽地施行盜墓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