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講,如果曹操真的創建了摸金校尉以及發丘中郎將,如此惡劣的行徑,必然會有更多的史料記載。可是有關曹操盜墓的記錄,卻僅出現在袁紹的史料之中,所以袁紹對曹操有著很大的抹黑嫌疑。
我國在1992年對梁孝王的陵墓展開了考古發掘工作,并出土了2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
這足以說明梁孝王陵并沒有被大規模盜取,陳琳在《為袁紹檄》中所說的更像是對曹操的政治污蔑。關于曹操的盜墓行為,確實只有袁紹的一面之詞。
不過“校尉”這個官職在正史中確有記載,但其真正的設立者是南朝的宋廢帝劉子業。劉子業在位期間,荒淫無度,殘殺大臣,其性格狂悖無道,以至于自己僅在位兩年就被殺了。
根據記載,劉子業因為受到了陳琳《為袁紹檄》的影響,果真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兩個官位,并且讓晉安王劉休仁以及山陽王劉休佑掌管。
除此之外,正史中再無有關盜墓官職的史料,更無門派一說,最多將其分為官盜和民盜。
既然如此,劉子業所設立的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人點燭,鬼吹燈”的說法呢?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摸金校尉在盜墓時,必須要先在墓室內的東南角點燃蠟燭,再行盜墓之事。
如果蠟燭突然熄滅,財物則必須要放回原處,并且要給墓主磕三個響頭后空手離去,這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是一股詭異的氣息。
而天下霸唱曾經對此有過澄清,說“燈滅不摸金”的說法完全是他自己編的,歷史中并不存在。其實摸金校尉只是一支普通的軍隊,只不過是用途不同。
當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懂得風水之術。要說“人點燭,鬼吹燈”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僅僅是對墓室照明以及對空氣的測試。
如果蠟燭在點燃后又突然熄滅,則說明人在進去后會有缺氧的風險。所以真實的摸金校尉并非小說中那樣神秘莫測,它只是在真實的歷史框架之下,被作者渲染得更加精彩而已。
【唐朝十七座皇陵,無一幸免,李世民的尸骨都沒有翻過,他真的是主謀?#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他是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唐朝的17座皇帝陵墓被其盜取一空,就連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難。
但是,這位千古罪人是否為此次行動的真正主謀?他的背后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本期視頻,我們就來了解歷史上最大的盜墓頭子溫韜。
溫韜生年不詳,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梁國人,祖籍金州花園,即今天的陜西耀州。
此人之所以能夠出現在史冊之中,并非因其精于文墨或是立過戰功,而是因為他臭名昭著的盜墓行為,尤其被現代考古學家所痛恨。
《新五代史》對溫韜有這樣的記載:少為盜,后依附李茂貞,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
我們可以通過此猜想,溫韜這個人在年輕時要么是以偷盜為生,要么是經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強盜勾當,再嚴重些,他有可能早在年少時就有過盜墓的行為。
史書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他身上的“盜”字是出于何意,但是我們通過
當時,李茂貞作為五代時期的一方軍閥,有著非常強勁的實力。溫韜因此向其投靠,甚至還把姓名改成了李彥韜,并且混了個耀州刺史的位置。
可見其拍馬屁的功夫實屬不錯。不過,溫韜這個人很會見風使舵。901年,李茂貞伙同宦官韓全誨結識了唐昭宗,后梁太祖朱溫則率兵將李茂貞圍困于鳳翔。
此時的溫韜為了保全自己,居然以獻出耀州為條件投靠了后梁。可是沒過多久,他又不知為何叛離了后梁,再次回到了李茂貞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