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一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對朱元璋的態度。
明朝建立初期,徐達奉命從北京城向通州出兵,兩地相距僅幾十里路。元朝的元順帝當時就在通州附近,如果徐達迅速出擊,瞬間就能將其消滅。
然而,徐達卻在這短短的路程上走了7天,從而失去了消滅元順帝的最佳戰機。徐達的目的是什么?在《明太祖實錄》中就能找到明確的答案。
朱元璋當時還不想滅掉元順帝,這就體現出徐達已經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意圖。朱元璋讓他帶兵去通州,并未讓他攻打元順帝。
只要沒有朱元璋的命令,他絕對不會擅作主張。也就是說,徐達做事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朱元璋要的就是這份態度。
所以,徐達能夠位列開國功臣之首,不僅在于他的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超乎其他將領的情商。
1376年,朱元璋為了拉攏人心,讓四兒子朱棣娶了徐達的大女兒徐妙云。而這樁婚姻卻改變了大明朝的走向。
因為朱棣與徐達成婚之后,徐達為了提升朱棣在軍中的威望,曾把北平的兵權交付給他。這為朱棣在之后發動靖難之役提供了基礎。
雖然徐達在朱允炆繼位時已經離世,但他在此事上發揮了間接作用。
那么,朱元璋在大封開國功臣之前有沒有想過把徐達除掉呢?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稱徐達的后背曾長了一個毒瘡,絕對不能吃鵝肉。
朱元璋知道后,便賜給他一只燒鵝。徐達明白朱元璋是要對自己下手,但又不能抗命,最后只能吃掉,第二天便病重而亡。
然而,這種說法缺乏根據。因為朱元璋在鏟除那些功臣時,都是事出有因,不是貪腐結黨,就是驕橫放縱。但徐達在這方面卻很低調。他每年都會長途跋涉回到京師,把兵權交給朱元璋,然后再等待皇帝的差遣。
朱元璋也曾對徐達進行過試探,比如曾想把張士誠的吳王府送給他居住,但徐達堅決不收。這表明徐達沒有任何野心,朱元璋對此非常滿意。
如果當事人換成藍玉,恐怕早已招致殺身之禍。按照朱元璋的做事風格來看,如果他確實把徐達視為威脅,恐怕連徐達一家都不能幸免。然而,在徐達死后,他的兒子徐輝祖不僅沒事,反而還被朱元璋授予高官要職。
而且徐輝祖在朱允炆執政時期忠心耿耿,拼命抵抗朱棣的兵變。這顯然不像有殺父之仇在身的表現。
由此來看,朱元璋雖然曾對徐達有過猜忌,但并不等于會起殺心。即使朱元璋想將其除掉,以他的智慧來說,也不會蠢到用這種方式致其于死地。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徐達不能吃鵝,朱元璋明知故犯就相當于告訴天下自己是殺害開國功臣的兇手。
而且,對朱元璋評價很苛刻的《明史》中也沒有記載徐達是因為朱元璋而死,只是說其死于疾病。
雖然朱元璋把徐達視為布衣兄弟,但徐達卻從未違背君臣之禮,一直非常謙和。史書還記載他從不貪財好色,在他身上幾乎找不到瑕疵。
可見徐達的為人是多么正直。因此,徐達基本可以確定是善終無疑。
——“不吃鵝肉這事情,肯定是子虛烏有的,正式中都沒有記載。”
——“應該不至于,徐達一點都不驕橫,也沒有朱元璋那幫老兄弟的臭毛病,所以肯定是善終。”
——“我就說一個人,你就知道徐達肯定人不錯,朱棣的媳婦,那可是有名的賢德皇后,女兒家教好,她爹也差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