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灌夫根本沒有反抗的余地,也沒機會向武帝舉報田蚡的秘密。
而且沒過幾日,灌夫就被判以殺頭之罪。
竇嬰對此非常愧疚,不惜重金懇求田蚡,但田蚡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竇嬰最后只能不顧家人的勸阻,面見漢武帝。武帝認為灌夫酒后失言不足以判死刑,但并未當即下令釋放,而是召開了一場辯論會,準備聽聽大臣的意見。
在辯論期間,竇嬰說盡了灌夫的好話,田蚡則把灌夫的家族情況全盤托出,甚至污蔑竇嬰和灌夫兩人經常密謀不軌之事。
這場辯論最終以各執一詞不了了之。但期間所發生的情況全被王太后探知。
王太后為了維護田蚡,哭訴自己遭受不敬,并且選擇絕食向武帝施加壓力。
迫于壓力,武帝派人追查灌夫的罪行,最后確定灌夫的家族確實屬于地方豪強。而竇嬰卻在辯論之時說盡了灌夫的優點,這與調查結果有所不符,并且犯有欺君之罪。竇嬰因此被逮捕入獄。
當年,漢景帝在臨終之前向竇嬰頒發過一道遺詔,上面寫到:“有不方便的情況,可以直接向皇帝呈報。”
竇嬰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的侄子向武帝報告,希望能夠憑此見到武帝。結果負責保管檔案的官員并未查到這份遺詔,卻在竇嬰的家中發現了這份遺詔。
但遺詔的蓋印卻是由竇嬰的家臣所為,因此竇嬰還被扣上了偽造詔書之罪。至于這份詔書的真實情況并無確切記載。
不久之后,灌夫以及他的家屬全被處死。竇嬰也因不斷的誹謗和誣陷,使得漢武帝下定了將他致死的決心。最終于公元前131年被斬首示眾。
不過,竇嬰剛死不久,田蚡就突然病倒。重病期間,他的父親田孺曾向武帝謝罪。他的家人請來陰陽術士進行查看,得出的結論是竇嬰和灌夫索命。田蚡最終放棄治療,不久后也去世了。
【東漢鄧禹被稱為常敗將軍,為何能名列云臺二十八將之首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他是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東漢王朝的開國元勛。通過優秀的戰略和政治眼光,他位極人臣,更在功成名就之后選擇退隱。
此人便是有著“長敗將軍”稱號的名臣鄧禹。那么,歷史中的鄧禹究竟是怎樣的人物?戰績并不出色的他為何能夠位列二十八將之首?
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以漢為國號建立了東漢王朝,并在之后完成了華夏大地的又一次統一。
劉秀之所以能夠有此成就,不僅是因為自身的硬核實力和好運,他手下的云臺二十八將也功不可沒。而位于二十八將之首的便是有著“長白將軍”之稱的高密侯鄧禹。
鄧禹出生于公元2年,是南陽郡新野縣人,即今天的hen省新野縣。13歲時,他在新朝的都城長安學習,也正是在那里,他結識了正在游學京師的劉秀,兩人關系非常密切。
王莽執政期間,混亂的政治改革影響到了各個階層的利益,導致地方豪強和百姓揭竿而起。劉秀因兄長起義而躲避災禍,鄧禹因此和劉秀分隔數年。
后來,天下已經徹底大亂,劉秀號召人馬響應兄長的起義,聯合綠林軍幫助劉玄建立了更始政權。
不久,在著名的昆陽之戰中,劉秀大敗新軍,直接導致了新莽政權的滅亡。一時之間,劉秀的威名響徹天下。
更始帝便讓劉秀前往河北招撫其他勢力。鄧禹聽說此事,立即北渡黃河前往葉縣,從此正式投奔劉秀,共創天下。
公元25年,此時的劉秀已經脫離了更始政權,并決定趁著赤眉與更始政權交戰之機奪取關中。鄧禹因此被拜為前將軍,引兵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