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從不謀取私利,一切用于封地的建設。因此,劉秀和劉莊父子對他更加尊重。
漢明帝在鄧禹病重之時甚至親臨探望,《后漢書》中也大加稱贊:“淵博乃作司徒,名起帝略,趙定秦都,宣城至引,近其如魚。”因此,漢明帝將鄧禹放在云臺二十八將之首,完全是出于鄧禹的綜合素質。
【東漢王朝的戰爭機器,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為何屠城之后,沒有被懲罰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他是東漢王朝的戰爭機器——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多次絕處逢生,反敗為勝。死后甚至被以王禮送葬,此人便是東漢的開國大將吳漢。
然而,一向厭惡殘害百姓的劉秀,面對無害的投誠行為,為何只是簡單地加以指責?吳漢真的是因為簡單的泄憤才下此狠手嗎?
公元24年,新莽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天下并未統一。曾經擁立更始政權的劉秀正在經營河北。吳漢聽聞劉秀素有長者風范,便決心投奔他。
他經常來往于燕薊之地,即今天的河北和bj兩地。在燕薊期間,吳漢結交了許多豪杰,其中便包括當時的漁陽太守彭寵。
在劉秀經略河北之際,趙漢政權的王朗派人到河北招降。吳漢便以此為契機,說服彭寵響應劉秀,并在沿途斬殺了王朗的將帥,從此正式加入劉秀的隊伍,被任命為偏將軍。
劉秀的勢力壯大后,便向王朗發起了連續猛攻。吳漢隨即率軍圍攻趙漢的都城邯鄲。王朗在逃跑途中被人殺死,趙漢政權至此結束。
戰后,劉秀決心脫離更始政權,但當下之急是必須補充兵力,最佳地點便是幽州。然而,鎮守幽州的正是更始帝任命的苗曾。
為了阻止劉秀壯大,苗曾必然會設法阻止。此時,鄧禹向劉秀建議:“吳漢勇冠三軍,謀略出眾,是能勝任此任的人。”于是推薦吳漢執行征兵任務,吳漢被任命為大將軍前往幽州。
苗曾聽說后,果然對吳漢起了殺心。但吳漢僅僅帶領20人前往苗曾處,以示弱來放松其警惕。苗曾果然未作防備,結果在出城迎接時被吳漢就地斬殺。
士兵見主帥已死,便立即投降了漢軍。幽州各郡為之震驚,眾多兵馬紛紛歸附吳漢。吳漢順利完成了征兵任務。
當時,更始政權的將領謝躬在鄴城屯兵數萬,其部將劉歆前來侵犯。劉秀于是趁此時機讓吳漢前往鄴城。
但吳漢并未直接進攻,而是派人成功勸降了守城將領,不費一兵一卒便順利入城。謝躬截擊劉歆軍遭遇失利,匆忙返回鄴城。但他不知鄴城已被吳漢占領,剛一進城便被吳漢殺死。
此后,吳漢每逢作戰,必然沖鋒陷陣,幫助劉秀掃平了河北地區的多股勢力。劉秀在掃平河北之后建立了東漢政權,吳漢因功受封大司馬,統帥全軍。
劉秀稱帝第二年,以吳漢為統帥,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吳漢從此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從公元26年到公元30年,吳漢征討關中,5年之間平定了東方諸郡,收降士兵保守估計達20萬。期間,為了振奮士氣,吳漢多次帶傷作戰,雖然也有敗仗,但最終都以反敗為勝告終。
平定關中之后,吳漢又于公元32年跟隨劉秀西征,將隗囂圍困于城內,但因久攻不下,軍糧短缺,攻伐隴右最終以失敗告退。
三年后,劉秀開始了平定蜀地之戰。吳漢統軍向公孫述的成家政權發起進攻,并于次年大破公孫述的大將,占領廣都。隨后吳漢兵臨成都。
不久,劉秀書信告誡吳漢:“成都有10萬大軍駐守,切勿輕敵,一定要拖住對方,讓其疲憊,待其精疲力竭之時才可進攻。”
然而,求勝心切的吳漢并未聽命,讓部將劉尚以萬余人馬駐守廣都,自己則率領2萬兵力進逼成都。
劉秀聽聞后大驚,立即下令讓他返回。因為公孫述一旦分兵,一面牽制吳漢,一面進攻劉尚駐守的廣都,那么吳漢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不得不說,劉秀的軍事水平確實厲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