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慕容恪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成功突襲了高句麗的國都丸都城,并在攻克之后燒毀了高句麗王宮。
正在前線的高句麗國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回援,并把慕容恪的軍隊團團包圍。但慕容恪卻表現得絲毫不慌。
因為在攻占丸都城時,慕容恪不僅綁架了國王的母親,甚至還挖出了國王父親的尸體。所以在被高句麗大軍圍困時,慕容恪便以此作為籌碼逼迫高句麗國王讓步。
在當時的戰爭策略中,綁架敵人的父母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戰術,意在迫使敵人投降或做出某種讓步。
但在注重孝道和崇拜祖先的文化中,這種行為會被視為極其嚴重的冒犯,尤其是挖人祖墳,在道德倫理上更是極端且不道德的行為。
因此,慕容恪的這一行為確實有損道德形象。但在充滿殺戮與邪惡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他的綜合素質已經算是非常不錯。
“歷史真是的羅成竟然是隋唐最年輕的英雄好漢,十四歲就已經是戰場猛將#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他的歷史原型并不遜色于小說的描寫。在小說中,他有著“冷面憨腔”的稱號,而在現實中,他是隋末唐初最年輕的英雄。
14歲時,他就能負重100多斤飛身上馬,且智勇雙全。年僅十八歲時,他便因功受封唐朝的至高爵位。此人便是隋末唐初的少年猛將羅士信。
在小說中,羅成家世顯赫,出身高貴,相貌英俊瀟灑,性格孤傲高冷,憑借精湛的槍法和高強的武藝,得到了“冷面寒槍”的稱號。
然而,羅成并不存在于真實的歷史之中,其原型被普遍認為是隋末唐初的少年英雄羅士信。
羅士信出生于公元603年,隋文帝時期,是齊州歷城(今sd省jn市歷城區)人。不過,他并非小說中所描述的身世顯貴。根據史書記載,他忠厚耿直,少年時期便勇力過人。史書對其少年時期的英雄事跡還有詳細記錄。
隋煬帝執政時期,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導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公元611年,山東與河南等地發生特大水災,淹沒30余縣,民眾生活更加困苦。在如此艱難的背景下,王薄在長白山正式舉行起義。隋朝大將張須陀奉命征討。
羅士信趁此機會見到張須陀,并請求從軍征戰,當時他年僅14歲。不過這里有個爭議:此事發生在公元613年,按此計算,羅士信當時應為10歲,但文獻資料卻記載為14歲。
無論如何,在張須陀眼中,羅士信還只是個毛頭小子,連穿戴盔甲的力氣都沒有,又何談上陣打仗。為了證明自己,羅士信當面穿上了兩副盔甲,并且還能身掛長劍飛身上馬。
隋唐時期,鐵甲的重量一般在28~35公斤之間,羅士信一次身穿兩副,至少負重56公斤,即便如此,他還能非常靈活地行動,可見這位14歲的少年有著怎樣的體魄。張須陀也因此對羅士信的表現贊賞有加,隨即令其出征。
不久,張須陀與敵軍在北水開戰。羅士信在戰場上的表現完全不像14歲少年所為。對方剛剛列陣,他便挺身而出,一時間數人倒地,其中還有一人被他摘掉頭顱。
為了威懾敵軍,羅士信居然把敵人的頭顱拋向空中,然后用長矛將空中的頭顱插住,隨后手握插著腦袋的長矛在敵方陣前行走,嚇得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張須陀見狀,趁機發起進攻,最終大破敵軍。羅士信殺敵還有一個習慣:每殺一人,都要割下對方的鼻子,戰后以鼻子的數量報取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