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晶圓廠。”
然。
聽秦向河一副去菜市場買顆大白菜的語氣,唐爸爸和唐媽媽都無語了。
甚至懷疑秦向河對晶圓廠的了解。
他們雖是大學教授,但因專業關系,尤其是這幾年來,電子行業日益興盛。
對相關信息,也關注的越來越多。
晶圓廠便是其中之一。
還知道,國家對此是有一定重視的,之前通過國家工程項目,協助過一家民企引進。
不過,從八九年開始提上日程,到現在,談判還沒有實質的進展,等落實下來,怕還要等上好幾年。
關鍵是,這個晶圓廠生產線,起初談的時候,就比國外落后了一代,等到引進內地,還不知要落后多少。
此外。
這樣落后的生產線,且還是盡量壓縮規模,就這,也是動輒幾十億的投資。
不少人猜測,等這座晶圓廠落地,還有沒有資金順利投產,都成問題!
而眼下。
秦向河卻說,由錦湖一家引進晶圓廠項目,還是時下主流的六英尺規格。
且不說能不能引進來,光投資,就不是現在的錦湖所能承擔的。
最最關鍵的。
不是說,晶圓廠引進來,就萬事大吉了的。
還需有下游產品,以及配套的生態,利潤上,也至少能支撐晶圓廠正常運營才行。
最后。
是唐媽媽先合攏嘴巴,首先打破沉默。
顧及到秦向河的“自尊心”,她斟酌了下措辭,“小秦。嗯,錦湖銳意進取,是件大好事。國外公司開始將注意力投向內地,也確實很緊迫。但是呢,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也不能邁得太大。晶圓廠,你知道投資要多大嗎。”
“阿姨,我知道。”
秦向河帶著一絲苦笑的應聲。
他能不知道嗎。
錦湖也想一步步的慢慢來,可時間不允許啊。
以公司的發展趨勢,過兩三年再啟動晶圓廠項目,肯定要輕松許多。
然而。
到那時,就算再有錢,怕也很難引進晶圓廠了。
他都懷疑,隨著經濟發展比前世軌跡提前,那個《瓦森納協議》是不是也會跟著提前出現。
所以,vcd機事情過后,他一下子就感覺緊迫起來。
晶圓廠的投資規模有多大,他心知肚明。
更知道,也不是有了充足資金,就能建起晶圓廠的。
據前世的一則新聞報道。
九六年時,趕在《瓦森納協議》落地前,高海華虹集團在工業部和高海市的大力扶持下,在集成電路項目上,創下了建國以來的投資記錄,預計總和將超過一百億美元。
可以說,這個投資規模,加上當時電子產品的繁盛,絕對是瞄準了商業化和市場化的。
然。
沒不久,就遇上了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再后,是千禧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