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場考試經義四道、四書義三道,字數要求三百到五百之間。
第二場考試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判五道,詔、誥、表各一道,判語七條。
第三場考試經史時務策五道,均限五百字以上。
要求每一場考試所有題目三天內寫完,但坐在號舍里面的鐘離玨知道,雖然他帶了煤炭進來,但這天太冷了,他的狀態只會一天比一天差,所以他要盡量在狀態好的時候多答一些題,不然后面腦子可能轉不動。
再看第二題,考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此題闡述順應自然規律、取用有度方能保障民生富足的道理,核心在于“時”與“度”,引申至治國便是強調休養生息、遵循法則的重要性。
鐘離玨凝神片刻,心中已有溝壑。
他提筆破題:“王政之本,在于順天時而盡地利,所以厚民生而資國用也。”開篇點明此為君王執政的根本,在于順應天時、充分利用地利,從而達到使百姓生活富足、國家用度充裕的目的。
……
號舍狹小,但只有三面墻,寒風簌簌,硯臺墨汁幾欲結冰。他聽到隔壁號舍傳來劇烈的咳嗽聲,鐘離玨立刻裹緊自己六件棉衣,心中不免為其惋惜,第一天就開始咳嗽,寒窗十載恐怕會止步于此。
他更加感激云洛曦的細心叮囑,身上這六件棉衣雖顯笨拙,卻實實在在地護住了他的體溫與清醒。他搓搓手,呵口熱氣,睡吧,明天還有一場硬仗。
到第三天的時候,隔壁號舍有舉子因體弱加之寒冷,支撐不住暈厥被抬出,他還在握筆把所有答案謄抄在白紙上。
他把所有的碳都燒了,讓自己全身暖和起來,特別是右手,待手指不再僵硬時,將每一筆每一劃寫得工整清晰。
日光逐漸西斜,他放下筆,第一場考試結束。
會試收卷工作由?受卷所?負責登記收繳考生試卷,隨后轉送至?彌封所?進行編號密封處理。?
鐘離玨交完卷后收拾好東西,從龍門出了貢院。
回到居住的院子后,他足足休息了一天,蘇木要敲門叫他起來吃飯都被夫子阻止了,“讓他睡吧,別打擾他。把飯菜溫在鍋里就成。”
三天后,鐘離玨又踏進了貢院。
與第一場相比,他更加從容。
第二場考“論”一道,題目為:“吏治與民生孰先孰后”。
此題緊扣時務,直指地方治理的核心矛盾。判五道,則是模擬官場判案,考察法律素養和公正之心。詔、誥、表各一道,要求考生熟練掌握不同上行下行的公文格式與語氣。
鐘離玨對此并不陌生,祖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以及夫子特意加強的實務訓練派上了用場。
他論述“吏治清則民生安,民生困則吏治紊”,二者相輔相成,但整頓吏治是為保障民生,故吏治為先決條件,民生為最終目的,邏輯清晰,見解深刻。判語寫得條理分明,持論公允。公文寫作也格式規范,言辭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