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中子攜帶的能量還特別高,對反應爐第一壁危害極大,因為沒有任何物質能抵擋住它的侵蝕。
學術界也沒有任何辦法,解決方案就一個,拿臉硬接!
只要把第一壁搞得厚實一點、耐腐蝕性強一點,大不了定期停機維護,換一批防護板就好了。
但“大力出奇跡”裝置就沒有這種顧慮,因為包裹中央核反應的液態金屬,其成分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液態鋰。
液態鋰能捕捉中子,并生成珍貴的氚。
n+li6→t+he4+4.78v
n+li7→t+he+n-2.47v
(n:中子;t:氚)
以上就是氚增殖的反應公式,看不懂不要緊,只要知道氚很珍貴、需要回收就對了。
千萬別聽那些公眾號說什么“核聚變的原料取之不盡”,都是放屁!
氘是這樣的,海水中有的是,根本用不完,但氚就不是了。
這玩意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想制備,就只能靠核裂變堆,而且產量還低的嚇人。
光是iter,想要正常發電,每年就要燒到接近50公斤氚。
而目前全球的商業氚產量,主要來自紅楓國,那里有19座氚鈾核反應堆,每年大概能出產0.5公斤。
可能有彥祖亦非說,那托卡馬克也搞氚增殖不就完了,怎么還能單獨成為“大力出奇跡”的優勢。
對也不對。
氚增殖對于托卡馬克裝置來說,的確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但毛病還是出在高能中子束上。
還是那句話,中子因為不受任何力控制四處亂飛。
就好像一條在湍急河流里瘋狂甩籽的魚,主打的就是一個360度全方向亂甩。
所以整個第一壁,都要承受中子的打擊,而回收中子的窗口,一共也沒幾個。
還是剛才那條甩籽的魚,非要逼著人家往固定的幾個點位里甩,那就不叫甩籽了,那特么叫投籃!
唯有“大力出奇跡”裝置不存在這種顧慮,因為它全方位都被液態金屬封堵,中子根本逃不出去。
當然,這種裝置也不是沒有問題。
第一大難點,在于如何控制液態金屬。
就像之前吳江所擔心的一樣,怎樣才能讓液態金屬均勻的鋪開,又怎樣才能讓它均勻的壓縮等離子體。
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轉動球體產生的離心力使其均勻攤開,然后趁著重力沒反應過來,瞬間完成壓縮。
這也就是邱睿要求蒸汽泵必須在5毫秒內完成壓縮的原因。
但速度一快,別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比如更快的壓縮速度,帶來了急劇升溫,讓金屬液體更容易蒸發,而金屬蒸汽又會影響磁場,同時干擾等離子體。
而且過快的速度下,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也會增加。
邱睿也考慮過要不要放棄球形反應爐,改為圓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