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只迭代了一次的tk系列,纜繩的日生產長度是每日約5000米,生產出一條長達3.7萬公里的纜繩,需要接近20年時間。
但全新的cd精裝級,將這一效率提高到了日2萬米,即便是從現在起生產,也只需要將近5年的時間。
這一巨大的技術進步下,反倒是斬蛇殿中存儲的各項原材料有些捉襟見肘。
于是聯邦太空局加大了對斬蛇殿的補給力度,將原來的每天15發運載火箭,提升到了60發,并加急下單了12架凌霄型航天運輸機,加上此前已經正式服役的20架,準備在斗牛宮與斬蛇殿之間形成一條每隔一個半小時就出發的太空絲綢之路。
海藍星這邊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月球那邊也沒閑著。
在聯邦月面規劃局的全面接手下,終于在2023年的5月完成了杵臼市的一期工程建設。
雖然包含太空船塢和金烏型核聚變反應堆在內的二期工程仍在繼續,但人類總算是在真正意義上,擁有了第一座外星球永駐型基地。
另外,聯邦深空礦業局在這些年的建設過程中,利用杵臼市中的采礦設備,摸索出了一條較為高效的氦3采集模式,算是為正在華國西北地區進行組裝的第二代托卡馬克裝置國際實驗堆,解決了燃眉之急。
當然,月球上可不止是有氦3這一種稀有資源。
經深空礦業局的勘探表明,月壤中富含鐵、稀有金屬、鈦等礦物。
其中尤其是鈦磁鐵礦、這種可以用于航天器制造的礦物儲量,那是相當驚人。
光是在杵臼市所占據的環形山外3公里處的一處月溪下,就發現了一個預計超過15億噸的巨大鈦礦,比海藍星上最大的鈦礦還要高50%。
關鍵這還只是杵臼市的附近,月球也不算小,其他地區的資源儲備,又會是何種景象?
不過這么多的礦物,即便能夠開采,都運送回來的成本也未免有些高。
于是在聯邦發展委員會的建議下,這才有了包括兩座大型太空船塢在內的二期工程上馬,立志要在3年之內,打造出人類第一座太空造艦基地來。
各種提高產能的基礎設施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軍用設施的研發上也沒落后。
在確定暫時無法修復俘獲來的那艘外星戰艦上的主反應堆后,聯邦海軍決定將其進行拆卸與妥善保存,并換上了技術已經趨近于成熟的第9代金烏堆。
雖然哪怕是堆了6臺,甚至犧牲了不少艦內空間,金烏堆總的輸出功率依然無法與被拆卸下的原反應堆相提并論,但不管怎么說,聯邦海軍都算是擁有了一艘相對成熟的太空戰艦,成功在2025年元旦來臨時,終結了原本只有一艘光桿司令的尷尬局面。
此外,聯邦軍部的武器實驗室,也在獲得了科學院多家機構的全力配合下,研發、逆向出了不少高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