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正事,李祺正襟危坐,神色認真起來:“怎么了?遇到什么麻煩了嗎?”
朱標嘆了口氣,開始講述:“第一項是一條鞭法。本意是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如此一來,既簡化了稅制,又方便了百姓,還能增加朝廷賦稅。”
“可誰能想到,那些士紳縉紳竟然暗中抵制,處處使絆子。”
這倒是正常的事情。
畢竟一條鞭法的前提,就是重新清丈田地,這對于那些士紳縉紳而言,不是簡單割肉,而是要斷他們“耕讀傳家”的根基命脈啊。
再有一條鞭法推行下去,地方官員也沒了巧立名目征稅謀利的渠道,他們自然也會堅決反對。
李祺沉吟片刻,道:“不出所料,一條鞭法觸動了士紳的利益,他們自然不愿輕易接受。”
“那就擴大試點規模,多選幾個重點州府推行下去,讓百姓切實看到此法的好處,再逐步推廣。”
“同時,對于那些帶頭抵制的頑固分子,必須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另外,也可給予配合的士紳一定的好處,比如減免部分賦稅,或是賜予一定的榮譽頭銜,分化他們的勢力。”
朱標聽后點了點頭,這法子倒是不錯。
于是接著說:“第二項是移民計劃。如今遼東地廣人稀,急需充實人口進行開墾;中南半島乃戰略要地,也需加強控制。”
“朝廷鼓勵百姓前往這些地方,給予土地、耕牛、種子等補貼,還承諾免稅三年。目前來看,前往遼東的百姓還算踴躍,但中南半島路途遙遠,環境陌生,響應者寥寥無幾。”
“遼東那邊還好,第一批移民現在日子過得不錯,也成功帶動了不少人響應,可是中南半島這邊就麻煩了……”
曾經李祺主持了遼東大移民計劃,距今為止第一批移民也去了四五年時間,早已經在遼東安家落戶,過上好日子了。
李祺思索道:“中南半島氣候濕熱,瘴氣橫行,百姓有所顧慮也是人之常情。”
“不如先派遣軍隊前往中南半島,修建道路、城池,改善當地的生活條件。同時,選拔一些醫術高超的大夫隨行,為百姓防治疾病。另外,可在當地設立學校,傳播漢文化,讓移民能夠安心定居。對于積極參與移民的大戶,可給予官職或爵位,讓他們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中南半島事關南洋貿易,以及大明在南洋的布局,所以必須遷徙百姓過去屯田耕種,朝廷投入再多的錢糧也是值得的。
朱標聽后,眼中露出贊許之色,繼續說道:“最后一項是南洋貿易。多虧了李景隆的水師保駕護航,再加上周王、楚王與齊王三王的鼎力支持,南洋貿易如今是紅紅火火。”
“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在南洋各國大受歡迎,換回了大量的香料、珠寶、蘇木等奇珍異寶,極大地充實了國庫。不過,隨著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海盜猖獗,時常劫掠商船;各國的貿易規則也不盡相同,導致糾紛不斷。”
聽到這話,李祺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這南洋貿易乃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臣以為可從兩方面著手解決。其一,加大水師的巡邏力度,在重要海域設立據點,嚴懲海盜。同時,與南洋各國商議,共同打擊海盜,維護海上秩序。其二,制定一套統一的貿易規則,與各國簽訂貿易協定。設立專門的貿易衙門,負責處理貿易糾紛,確保公平公正。另外,可鼓勵商人在南洋各國設立商會,相互扶持,共同發展。”
朱標聽了李祺的建議,心中大喜,愁容盡散。
“還是你這家伙有辦法!有你相助,朕心中大石可算是落了地。”
這些措施朱標早就想到了,只是想跟李祺商議一下,出于對李祺的信任,只有李祺開口,朱標心里面才有底氣。
“走吧。”朱標笑著開口道:“父皇幕后也在等著呢,一起用膳去。”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