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自任監察御史以來,一向秉持公正,此次又得陛下恩準,任殿試監試官,誓讓考場風清氣正,使天下士子皆能憑真才實學晉身,不負陛下求賢若渴之心,保朝堂棟梁清正賢良。
今日,臣既得知此事,必然要親奏圣上,以保殿試之風清,科舉之正當。
此時殿試在即,科舉乃大寧綿延萬代圣明之策,萬萬不能因一時之失而誤千秋之舉,還請陛下聽臣一言,
臣,愿以命請諫!”
王臨慢慢從隊伍中走到玉階下,躬身一禮,話語擲地有聲。
聞言,整座殿前廣場氣氛瞬間降到了冰點。
眾官員一臉驚駭地看向王臨,
他們一猜就知道這王臨要說什么事。
這是御前,這是殿試,為了你這所謂剛正不阿的清名,連命都不要了嗎?
還是說……
是有人吩咐他做的?
官員們想到此處,紛紛打了個寒顫,把腦袋低了下來,不敢再去細想,甚至都不敢抬頭偷偷瞄上那位站在陛下身后的年輕人一眼。
“太子……”
皇帝面色平靜,并未有絲毫動容,聽得王臨連以命相諫的話都說了出來,只是輕眨了一下眼皮,冷冷吐出一個字來:
“講。”
王臨抬起頭,不顧皇帝面色冷淡,依舊面色凝重一字一句道:
“春闈以來,市井坊間對科舉公正性的議論不斷,整整五日,風波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甚至連五歲孩童都知曉此事。
臣身為監察御史,有督察吏治之則,便主動探查了此事。赫然發現這此次事件皆源于禮部左侍郎兼春闈主考官吳夫之與會元陸瑜,其二人關系密切,會元陸瑜之父乃是金陵知府陸正狄,多年前與吳侍郎為同窗好友,兩人亦是同榜進士,陸吳兩家為世交。
此番關系,實乃耐人尋味。
為求真相,臣親往禮部貢院,翻閱了陸會元春闈所作考卷,發現其經義策論詩賦確為上佳之作,但臣又觀其策論,極具個人風格,極易辨認,若是吳侍郎熟悉陸會元行文風格或提前知曉陸會元所做內容,想來在閱卷時認出這份考卷,是極為容易的。
且,臣聞陸會元久居江南,卻并未有詩名流傳,鄉試時所作詩詞亦為中規中矩之作,但春闈時所作《雁門行》一詩實在過于驚艷,實乃千古名詩,與他平日所展露的詩才大不相同。
臣以為,此詩并非陸會元所作,乃是有人提前泄露題目,陸會元再請名家所寫,只為得這會元之位,登臨御前殿試。
臣,還請陛下明鑒,徹查此事,萬萬不可因此一事,而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吶。”
言罷,王臨跪伏于地,深深叩首。
臺下群臣與眾考生屏氣凝神,大氣都不敢出。
他們聽到了什么?
有一個七品的御史在殿試上,在御前,控告陛下欽點的春闈主考官舞弊春闈,控告已經昭告天下的會元名不符實,早就得到了題目。
那御史還在暗戳戳地控告,控告……
當朝二皇子殿下?
說陸瑜請名家所寫詩詞,在這偌大的京城里,他能請誰?
哪位名家能隨意寫出可以被稱為“千古名詩”的詩詞送人?